栏目列表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1-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倩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  范玉彬

教学目标:1、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感受语言之美。

2、以读促写,培养学生散文语言鉴赏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鉴赏,掌握散文语言鉴赏写作的基本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跳出浅层的语言分析,抓住语言细节进行深入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的周末,同学们有没有出去走一走,看看外面的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总是让中国的文人意动伤怀,生出些许感慨,写下很多颂秋悲秋的佳作。郁达夫也是如此,他笔下的秋景秋情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故都的秋》。

【问题思考】你认为哪幅图更符合文中描绘的秋景?(PPT呈现两张图片)

【衔接】在图片中,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种“清”“静”“悲凉”的秋味,那在散文中,这样的“秋味”是如何体现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从散文语言入手,来进行探究。

二、预习任务反馈

写作:请同学们选择《故都的秋》中你认为最有“秋味”的内容,从散文语言的角度进行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

【问题】

请一组同学来分享一下预习成果,说说你选择的是哪部分内容,从哪些角度切入进行鉴赏?

 

三、学习任务

(一)学习任务一

(选择一位同学的写作)以下鉴赏文字从哪些角度对文章进行了赏析?请你进行评价。

(二)学习任务二

请同学们挑选合适的鉴赏角度,修改自己的鉴赏文字,并结合量表进行自我评价。

提示:注意思考的细致及写作语言表达的简洁、完整。

 

(三)学习任务三

小组活动,分享写作内容,交流思考过程。参照量表相互评价,记录评价理由。

每个小组推选一篇优秀作品班内分享。

【分享过程】

学生阅读自己的鉴赏文字。

教师提问:你修改后补充了哪些角度?

同学评价。

教师提问:你认为这位同学在那个方面做的非常好,让你有启发?

【总结】通过以上探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散文语言鉴赏的方法,也把握了这篇散文语言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梁实秋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

    在郁达夫的语言文字中,既具幽韵,又见深情。

四、拓展延伸

思考:“故都的秋”为何以此为题,背后有何深意?

【衔接】我们从郁达夫的文字中窥见其对北平秋的深情,这种深情体现在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人一事之中。我们知道,郁达夫是浙江人,文章中也有对江南秋景的描写,但这种描写是为衬托北平的秋。文中处处也用的是“北平”二字。那为何题目是“故都的秋”?这个文题背后,有何深意?

明确:文化底蕴、家国忧思、审美意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