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1-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倩

理性观照下的感性流露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作品多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朝着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的光辉历程。从该单元的选文体裁来看,大多数老师将其与落实课标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相结合,但是本文虽是一篇记叙香港回归这一盛事的新闻报道,同时也应关注到本篇报道中的“文学性”和突破“零度写作”原则的“情感性”流露。因此,将该文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相结合也是一种尝试。

【学情分析】

新闻这种文体学生们小学、初中阶段已经熟悉,但是香港回归是19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二十余年。高学生与该事件发生的年代及背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活动开展前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是必要的课前准备,学生以完成导学案的形式进行充分预习。

【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的一般结构和特点,掌握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②能够从文本中“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的交织中感受新闻的“真实性”。

③在反复阅读体悟和交流中感受蕴藏在报道中的文学性和情感性。

【教学重难点】

①能够从文本中“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的交织中感受新闻的“真实性”。

②在感受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发现蕴藏在报道中的文学性和情感性。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26年前,一位笔者大笔一挥写下一篇赋,我们一起读:

嗟夫!家国之忧,无尽古今英雄之泪,难断四海儿女之情,是以神游其间而心系其中也。是故:天下儿女,本为同源。

港澳台者,皆我中华之龙脉,又焉可分割而离析。况夫香港,万丈红尘由血染成,千里锦绣以心绘著,高楼摩天皆为华夏之处,黄金铺地均是震旦之身。今次回归,实遂英烈壮怀、三世遗志,轩辕子孙、普天夙愿!

 

——《香港回归赋》

这篇赋是在庆祝一件举国欢腾的盛事——香港回归,同样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有这样几位记者,他们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以他们特有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作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辨明文体

这是一篇新闻的文体。那么一起回顾有关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1.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 新闻的分类

消息(狭义上)、通讯、报告文学……

3.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

4.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文学性……

三、以思入读

新闻是“易碎品”,但总有一些报道可以“经典永流传”,《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这样一篇作品,它到底有何魅力所在?

1. 学生活动一:预习任务展示

 

 

 

 

 

 

2. 以时间为线索找出着重展现的四个场景。

 

 

3. 梳理出穿插在四个主要场景中的三段历史背景。

4. 在梳理“历史背景”“现实场景”中,从其互相交织中得出其新闻报道的历史纵深感以及其“真实性”。

四、深耕文本   

1. 学生活动二:“真实性”是每一篇新闻的生命线,《别了,“不列颠尼亚”》却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除了“真实”的展现,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思考、交流为什么这篇作品可以获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

(学生在读课文,讨论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所答给予引导和点拨。)

预设:①“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环境渲染

②“面色凝重”“日落仪式”——细节描写

③“150多年”“最后”“末任”——重复

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双关、借代

⑤“最令人瞩目的”——喜悦的情感

⑥“海上来……海上走……”——对比

……

2.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这篇新闻的魅力不仅仅源于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时效性”特点,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里“文学性”以及文字中无法抑制但却犹有克制的情感。

板书:

①真实的场景

②文学的表达

③情感的流露

五、读写实践

学生根据已经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并根据今天所学的“理性观照下的情感流露”对其进行修改,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六、总结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