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教学设计
——新高考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研究
蒋情情 常州市正行中学
学习目标:
1、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起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方法。
3、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境”问题,思考现代人的生存问题。
教学重难点: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评价法、阅读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 齐物论》
师:假如可以选择,你想要变成什么动物?
学习任务一:建构阅读经验,培养阅读习惯
1、请借助课本P93的单元导语,P134的学习提示和P135的单元学习任务,制定个性化阅读目标(至少两个)。
例如:通过阅读《祝福》,分析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通过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通过阅读《变形记》,
②通过阅读《变形记》,
2、根据本文篇幅和个性化阅读目标,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
(制定角度: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侧重点、阅读过程性材料。)
|
*阅读过程性材料:在阅读时,除了在原文中圈画批注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趣味性的方式让自己的阅读计划更好地推进下去。
例如:①摘抄文中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记录读书心得体会。
②选取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绘制插画,同时配以文字解说。
③制作主要人物信息卡,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
④为这本书设计图书推荐语。
……(也可以自己设计趣味性的阅读过程性材料)
请附上你的阅读过程性材料:
|
3、阅读成果即将验收,现在缺少一个详细的评价体系。请你结合自己的思考,补充阅读习惯的评价量表。
“阅读习惯”评价标准(共50分)
评价角度 | 评价标准 | 分值 | 得分 |
阅读目标 | |||
阅读计划 | |||
过程性材料 | |||
课堂呈现:组内分享各自的阅读目标、阅读计划与阅读过程性材料,同时讨论拟定的“阅读习惯”评价标准,接着推选出代表来进行成果展示,交流观点。
学习任务二:检验阅读成果,进入异化世界
1、找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设计并绘制人物关系图。
评价标准:①设计巧妙,在指出人物间关系的同时,能够用文字表达出你对人物的理解。
②关系解读与人物分析能体现一定的阅读深度。
③解读有亮点,能关注到细节。
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的人物关系图,找其他同学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化虫后,身边众人的前后态度分别发生了什么改变?请结合对应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做出具体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作细致分析,注意要突出众人前后态度的变化,同时指出作者所运用的人物刻画方法。
找学生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的标准。
学习任务三:揭开隐喻的面纱,探究现代人的困境
1. 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美国诗人奥登
2. 《变形记》是“无情或纯白孤独的象征”,因为人变成了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独感就能令人更加的凄惨可悲。 ——20世纪世界作家马克思·鲍罗德
3. 不断运动的生活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 ——卡夫卡
4. 现在的很多人,就是被上述的外在的异化力量主宰着,我们无奈地顺从它的摆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或者说我们没有自由拒绝它的奴役。这种力量如此任性,如此强大,它几乎是毫不費力地就将强人变成弱人,好人变成坏人,把英雄变成小人。见义勇为几乎成了傻瓜和弱智的代名词。生活中很多人都成了这种无稽之谈的受害者。因此受凌辱、受伤害的深刻记忆,直到今天仍然折磨着那些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好人的心灵。 ——当代作家殷谦
我们班即将开展以“现代人的困境”为主题的《变形记》读书交流会,请结合以上阅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发言稿。
请学生朗读自己的发言稿,教师指出自己的评价标准并点评。
课堂总结:
同桌交流本堂课的读书体验和收获,找学生分享。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专制有如暴君”,对他异常严厉,使他充满了畏惧之情,也影响了他忧郁、孤独性格的形成。卡夫卡的作品都是他在做公司职员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写作是他工作之余排遣心灵苦闷的手段。卡夫卡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迷惘、隔绝、绝望的困境。对于现代人的处境而言,卡夫卡是一个先知和预言家。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等都深受卡夫卡作品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在流放地》《地洞》《变形记》等。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2、文学常识
现代主义文学发端于19世纪晚期,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使得世界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生活痛苦,人们对现实失去信心。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用夸张、变形以至怪诞离奇的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探索人的心灵,反映人类生存的现代性困境和重大精神命题。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极具创新性和实验性,分支流派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
3、写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描写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家庭生活方面,卡夫卡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怯懦忧郁,孤僻内向。在卡夫卡看来,父亲就是专制和暴力的化身。与父亲不和谐的关系、孱弱多病的身体,以及因个人情感问题产生的挫败和孤独感,成为卡夫卡精神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变形记》在某种程度上,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同时又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