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镇》教案
横山桥高级中学 余汶佼
【学习目标】
1、走进鲁镇的自然环境,体会其特点及作用。
2、品味作者营造的典型社会环境,探究其意义。
【学习重点】
1、走进鲁镇的自然环境,体会其特点及作用。
2、品味作者营造的典型社会环境,探究其意义。
【学习难点】
品味作者营造的典型社会环境,探究其意义。
情境导入:
有一个人,他曾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曾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还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他就是——孔乙己。孔乙己生活在哪里?鲁镇,而且命运十分悲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祝福》里有一个人物和他很相似,同样生活在鲁镇,同样命运悲惨——她就是祥林嫂。那么,鲁镇这个地方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镇,探秘鲁镇。
现在,你是我们鲁迅小说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员,现委派你调查鲁镇,从中探寻祥林嫂的生存状况。要探究这个问题,就要探究小说中的环境。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任务一:调查自然环境
1、呈现预习作业中同学们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语段。
P14第一段: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P14第二段: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漫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作一团糟。
P17第二段: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沉寂。
P24最后一段: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市镇。
2、学生齐声朗读感受鲁镇自然环境有何特点。
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原文关键词;要把握自然环境的特点,就要抓住最能体现这种自然环境的典型景物:云、雪。呈现图片。
明确:鲁镇自然环境调查结果:鲁镇是一个沉郁、阴冷、压抑、沉寂、萧瑟的小镇。(板书)
可是最终,祥林嫂死在了这样的小镇。自然环境的阴冷萧瑟、沉寂压抑足以让祥林嫂死亡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我们便要把目光集中到社会环境中。文本中,关于鲁镇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场景非常典型且重复出现,那就是——祝福。作者非常巧妙地把祥林嫂几次悲剧性格的重大变化都集中到了“祝福”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祝福是鲁镇特有的民俗,鲁镇特有的文化的体现。所以接下来,我们先从民风民俗来看鲁镇。
任务二:调查社会环境之民风民俗
呈现:(一)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明确:男尊女卑思想意识;限于富人的仪式,贫富差距较大;等级制度森严。
“祝福”只是当时封建制度影响下民风民俗的一种表现,那么文章中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现呢?老师补充:捐门槛、寡妇哭嫁、忌讳说死等。
任务三:调查社会环境之鲁镇众生
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组成的,因此,我们在关注鲁镇社会环境的时候还要关注鲁镇的众生。老师选取了鲁镇中最典型的一些人物的反应,接下来,我们做一个连线题,请同学们根据相应的提示找到文中对应的人物和句子,看看他们对祥林嫂都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
最冰冷的答疑——短工——漠不关心。
最意味深长的皱眉——鲁四老爷——厌弃。
最紧张的呵斥——四婶——认为其伤风败俗、不干不净。
最丑陋的狞笑——柳妈——嘲笑。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演绎经典对话,通过朗读感受鲁镇社会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世态和人情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呢?让学生感受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超越时代的魅力。
明确:鲁镇社会环境调查结果:鲁镇是一个传统、封建、落后、冷漠的、愚昧的、让人绝望的小镇。(板书)
任务四:思考探究:
鲁迅为何要营造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呢?拆解成三个小问题,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思考,再小组讨论。
1、祥林嫂想不想出走鲁镇?
2、祥林嫂能不能出走鲁镇?
2、祥林嫂出走鲁镇后能有好的生活吗?
明确:鲁镇是祥林嫂生活的场所,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现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余毒仍在,妇女的地位和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依旧。
鲁镇的环境造就了愚昧的鲁镇众生。祥林嫂生活在“鲁镇文化”的氛围中,备受人们的嘲讽,孤独地承受着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最终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惨死街头。因此,祥林嫂的一生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只要这样的社会存在一天,那么像祥林嫂、孔乙己一样的悲剧就会不断重复上演。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从环境的角度来调查鲁镇,探寻祥林嫂的生存状况。鲁迅通过营造鲁镇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社会环境,向我们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我们在文本中看到的很多鲁镇社会人情,也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折射,因此,鲁迅先生不仅活在历史中,也始终活在当下,活在我们心中,经典作品有其长盛不衰的独特价值,需要我们反复涵咏咀嚼,认真体悟,方能品其真味。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写道:“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辨别。”在这个单元的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处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其命运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提到“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因此,我将授课方向定为解读《祝福》的环境,希望能把文本中的环境的特点及意义讲清楚,并借助这篇文本中环境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辨别能力。本课围绕鲁镇环境,分成两个部分来设计教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部分比较简单,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鲁镇自然环境的特点。社会环境部分,最初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以“祝福”为代表的民风民俗以及鲁镇众生两方面的内容:民风民俗的部分则是以“祝福”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来讲解,从中体悟鲁镇社会思想方面的特点,辅以文本中其他民风民俗;鲁镇众生的部分,以连线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以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鲁镇真实的社会人情,从朗读中品悟人物的情感态度。最后的环节是思考社会环境的意义,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祥林嫂不出走鲁镇,寻找更好的生活,所以顺水推舟地让学生自己品悟出环境的典型性,并拆成三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整体的教学设计比较传统,围绕鲁镇环境来谈,但是上下来发现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将社会环境归结为“封建礼教”的影响,这样的解读比较片面,可以与当下的情境相比较,体会鲁镇社会中人情其实也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折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思想的深刻,鲁迅的思想放到当下也仍然是毫不过时的。
2、在教学的环节中,因为不熟悉学生,加上有点紧张怕出错,害怕课堂“脱离掌控”,所以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引导,缺少生成,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也更要深读文本,读透文本,才能在课堂中收放自如,“招架”住学生任何的奇思妙想,从而让课堂的碰撞产生绚烂的火花。
3、教学过程中比较关注“读”的过程,但缺少“写”的锻炼。其实最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比如可以设想“祥林嫂出走后会怎样”等等。
4、时间的把控上还有待改进,最后思考题太仓促,导致最后的总结有点“生拉硬拽”之感。
5、另外,教学设计还需要多思考多打磨,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上能有更多新的想法和有趣的设计。
总之,这次的课堂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非常感谢工作室能给我这个机会,也很感谢各位老师的评课指点,我也会在今后继续努力,沉淀自己,争取成为一名成熟的、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