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1-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倩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根据戏剧文体形式,把握人物外部和内部冲突。

2. 根据单元主题,把握悲剧实质,培养学生悲悯情怀。

教学环节:

一、周朴园的价值天平

浏览全文,谈谈周朴园面对选择时,他对不同人、事、物的价值排序。

学生活动①:补写潜台词

潜台词: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

请为P28“(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两处台词补写潜台词。

学生活动②:补写舞台提示

人物语言说明:这是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剧情发展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请分别在P31周朴园的深情告白光速变脸中任选一句台词,补写人物语言说明。

二、鲁侍萍的自我拉扯

浏览全文,说说鲁侍萍的情感矛盾是通过哪些台词体现的。

三、性格遗传&交换人生

科学研究表明,对性格的遗传的研究发现大约15-55%的性格不同来自于遗传。假设周朴园的自私、果断、邪恶、现实和鲁侍萍的无私、犹豫、善良、天真遗传给了两个孩子,请你结合课文,完成下面的这张基因遗传关系图。

 

 

交换人生:当年因为鲁大海出生时的健康状况,因此两个孩子的命运截然不同。如果我们假设当时留在周家的孩子是大海,那剧情将如何发展?

请你在P33周萍和鲁大海出场后,续写十句台词,来完成交换命运之后双方交涉的剧本。

四、总结

 

《雷雨》节选教学反思

一、基于戏剧特点的学生活动设计

本单元所选三篇作品,体裁都是戏剧。戏剧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猎广泛、内涵丰富、矛盾冲突的人心弦会吸引为数众多的兴趣;同时又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体,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等内容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好处。

理清情节、人物关系、分析矛盾冲突、赏析人物语言动作、概括主旨好像成为了戏剧教学的惯用套路,这样的非常态阅读教学与小说教学基本无异,同时也大大弱化了戏剧教学的价值。

如何体现戏剧的特点,我的答案是关照戏剧的文本特点。剧本一般由台词和舞台提示两部分构成,因此我挑选了文本中两个片段,分别设置了“补写潜台词”和“补写舞台提示”的学生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形象,又能拉进他们与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距离。

二、基于真实可行的任务情境设计

课表组成员杨向东说:“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所谓“情境”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语境。所谓“真实”是指这种语境对于学生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戏剧学习的必经之路是阅读和表演,这一点在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中有着明确的表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读者,同学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如何做一名排练过程中合格的编剧、导演或是演员,是他们需要在课堂上思考的。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学习情境设置成:解读和补写剧本,为之后的排练做准备。

三、基于戏剧冲突的教学环节设计

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①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②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牢牢抓住戏剧的冲突,是我设计本节课教学环节的原则。第一个环节——周朴园的价值天平,借周朴园在爱情、亲情、名誉之间一次次抉择,梳理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第二个环节——鲁侍萍的自我拉扯,通过分析鲁侍萍内心感性和理性、爱和恨的交织,展现任务内心冲突。

四、基于主题挖掘的名著导读设计

关于《雷雨》作品的主题,学术界的争论很多。《雷雨》的主题并非反封建。这一点曹禺在 1936 年写的《〈雷雨〉序》中就说清楚了。曹禺写道: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者攻击些什么……《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再结合单元导语中强调:“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我将本课主题落在“悲剧的实质在于悲剧的必然性”上。第三环节“性格遗传&交换人生”中,我设计了改写台词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实质和原因。

五、总结&反思

在此次备课、上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和不足。

1、文本太“长”。课本上的节选一共有10页。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离文本的距离还是较远的。因此在涉及全文的环节,并不能按照预设找到对应的细节。需要解读的人物和冲突较为复杂,因此每个环节不能兼顾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

2、文本太“短”。课本上的节选只是《雷雨》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给学生理解人物的复杂性(周朴园)和主题的深刻性(繁漪)增加了难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因此我设计的总结环节——展示繁漪出场时的舞台提示,是希望同学们将这节课当成《雷雨》的导读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