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掌握相关文言字词、句式知识。
2. 理解项羽、刘邦等主要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3. 学会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理性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历史是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
二、解题及相关历史知识
1. 解题:鸿门/宴:地点、事件(公元前206)
2. 司马迁及《史记》知识
3. 秦末重要历史事件节点
(1)公元前208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2)公元前207章邯投降项羽
(3)公元前206子婴投降刘邦、鸿门宴
(4)公元前206-202楚汉相争
(5)公元前202项羽垓下自刎,西汉建立
4. 文中相关人物及历史背景
(1).项羽(公元前232年-202年),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 ,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宿迁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项羽少时学书、剑皆无所成,然胸怀反秦大志。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随项梁起兵会稽(治今江苏苏州),响应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死后,又领导反秦武装主力,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秦将章邯击赵时,奉怀王之命,以次将随上将军宋义率军救赵,因宋义行至安阳后按兵不动,遂于帐中斩之,然后亲自领兵救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随后招降章邯,坑杀秦卒二十万,进军关中。时刘邦已先据咸阳,谋臣范增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未能实现,与刘邦暂时达成和解,遂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公元前206年二月,分封诸侯,以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田荣、陈余于齐、赵等地举兵反楚,刘邦趁机平定三秦,进逼西楚,楚汉之争随之爆发。项羽虽于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但因分封诸侯,内部矛盾重重,加以战略决策失宜,军事形势日益不利,终被围困垓下,夜闻楚歌四起,以为汉军已得楚地,遂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2).刘邦(前256年 /前247年-195年),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 ,定都栎阳 。他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随后,刘邦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 ,建立西汉。后迁都长安。称帝之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统治 。“白登之围”后,他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楚河汉界: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的由来。
(4)相关成语:
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指刘邦听从张良计谋,在往南郑途中将所经栈道焚毁,表示不再回关中,以消除项羽疑心;尔后绕道出兵,在陈仓击破章邯军,复归咸阳之事。后以此比喻从正面迷惑对方,暗地进行突然袭击(见于《史记·高祖本纪》)。
三、文章内容梳理
1. 文章节选前一段内容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
项羽带兵西行,要去夺取秦地,到了函谷关,发现有士兵把守,不能进去。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非常生气,派当阳君等人攻打函谷关,项羽这样才进入函谷关,一直到戏水西边。当时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思考:这段文字在对理解本文有什么作用?
2. 两军阵营人物关系梳理
刘邦 项羽
3. 重要字词梳理及段落大意梳理
(1)重要字词见书本
(2)段落大意见书本
四、文本争鸣
1. “鸿门宴”除了在《项羽本纪》中有详细记载外,在其他《本纪》《列传》中也有记载。我们知道,司马迁写人物传纪,常常“全局在握,省于此,留详于彼”,正如苏询指出那样,“本传晦之,他传发之”。鉴于此,用“互见法”研读“鸿门宴”,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就一语道破天机:“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你怎么看?
2. 《史记》关于“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郦滕灌列传》中均有不同程度地记载。其中《高祖本纪》的“鸿门宴”写了268字,《留俊世家》中“鸿门宴”写了169字,《樊郦滕灌列传》中“鸿门宴”写了273字,而《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却写得最为详尽,长达1605字。请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处理?
3. “鸿门宴”上到底谁是赢家?或者说“鸿门宴”的结局是什么?
五、某一段历史的发展有很多影响因素,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也会因某些因素而本来存在很多种可能性。秦末汉初,天下豪杰群雄并起,楚汉相争是其中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如果历史能够重回,再来一次楚汉相争,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我们拟举办一场辩论赛,请你完成以下学习活动:
1. 我持方的观点是:再来一次楚汉相争, 有/没有 其他可能?(选择观点,必做)
以下三个问题,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按要求完成至少一项。
2. 活动一:运筹帷幄之中:楚汉相争,排兵布阵。请从刘邦、项羽两大阵营的结构和人员出发,综合考量两队的主要成员,比较其硬实力(武力值、财力、地位等)和软实力(智谋、性格、机遇)等因素,分析优缺点,并得出结论,支持、论证你的观点。字数不少于400字,可以附图辅助说明。
3. 活动二:决胜千里之外:“破绽”是“无心失误”还是“精心布局”?“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的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史家传统,多方考证,力求能真实、客观还原历史人物,但在《鸿门宴》中,却留有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例如:文中对项羽、刘邦的称呼似乎有些问题,应如何理解?项羽一方设鸿门宴是早有预谋还是临时为之?有什么证据?项羽在战场上杀伐果断勇猛无敌,为何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不是真的“为人不忍”或缺乏政治远见?从“沛公起如厕”到“张良入谢”一段,也有悖常理,应如何看待?作为书写者,司马迁个人有着怎样的历史观?他的个人立场、叙述是否对我们评判刘邦、项羽产生影响?请你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写作者的潜藏用意,融入你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质疑、分析文本中的相关叙述,证明你的持方观点、质疑对方观点,不少于400字。
4. 活动三:问天下,谁是英雄,刘邦和项羽都是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刘邦成就一代伟业,其处事艺术多有高妙之处;项羽虽然失败,但他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称颂。在当下社会,你认为谁更值得欣赏?你更希望自己成为谁?请阐述你的认识和理解。不少于400字。
第三课时
一、辩论赛相关知识和流程
辩论赛的核心词汇就为一个“辩”字,也正如这个辩,中间一个“言”,两边各自一个“辛”,双方的辩手都是势均力敌,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双方的观点都不能完全主观地评判谁对谁错,二者都有道理,双方的辩手就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相关知识,争取这场辩论赛的胜利。赛后评委依据辩论赛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决定胜负。
风起云涌,问天下谁是英雄,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顺势而为,成功登顶;有人英雄梦碎,虽败犹荣。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照见他人,也照见自己。我们能不能既结合文本,又跳出文本,在比较、分析、推理、质疑中展现我们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秦末汉初,群雄争霸,尤以楚汉相争最为精彩,如果楚汉相争能重来,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最终结局是否必然?改写历史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癸卯初春,让我们围绕这个话题打开思维的翅膀,展开一场辩论吧!
二、人员安排及职责
1、根据辩题,选择持方,如果你认为楚汉相争,是还有其他可能(项羽胜出),那么你是持正方观点,如果你认为再来一次楚汉相争,没有其他可能(仍让刘邦胜出),那么你是反方观点。你的选择是: 正/反 方。
2、组队参与。各参赛队中的4名成员,分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你愿意选择成为: 号辩手。
一辩二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要具有开门见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观众带入一种论辩的氛围中,要求一辩具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感染能力。
三辩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凡的反应能力,要能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要灵活善动,幽默诙谐,带动场上气氛。
四辩要能很好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要求有激情,铿锵有力,把气氛引入另一高潮。
2.主持人
辩论竞赛活动,要有一名主持人,亦称主席,主持辩论活动。他维护辩论会场的良好秩序,保障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主持人坐在两个参赛队中间、比参赛人员座位稍后一点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整个辩论会场的情形。
3.评判人员
辩论赛是一种竞赛活动,参赛者谁胜谁负,需要作出评论和裁判。评判人员一般由数人组成评委或评判团,其中设一名执行主席,主持评委或评判团会议进行评判。评判员要求有辩论经验或知识面教丰富且能理性思考的人担任,要求赛前拟定评判标准。我愿意成为(或推荐)评委: (画对号或写推荐人名)。
三、辩论流程
(一)辩论赛开始,主持人宣布辩题。
(二)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每位队员起立。再介绍参赛队员,被介绍者起立,向观众致意。
(三)介绍评委及点评嘉宾,被介绍者起立,向观众致意。
(四)辩论开始:
主持人开场白:约1分钟。
立论陈词:
1.【开篇立论】正一发言 2-3分钟
2.【立论陈词】反一发言 2-3分钟
3.【开篇立论】正二发言 2-3分钟
4.【立论陈词】反二发言 2-3分钟
说明:双方各5分钟。各队可灵活分配两个辩位的用时,但每一辩位不少于2 分钟,不得多于3分钟,时长不足时和距离最后30秒会有提示。
质询交锋:
5.【质询】正四发言提问,反一、反二发言回答问题 2分钟
6.【质询】反四发言提问,正一、正二发言回答问题 2分钟
说明:回答剩余30秒时计时员提示。2分钟结束计时员提示。
(1)质询方针对方一辩、二辩发言内容提出相关的、合理且清晰的问题,反方两位辩手均站立,由质询方指定辩手回答;质询方可以在任意时间技巧性的打断被质询方,被质询方不得反问。
(2)质询方只能提问,对方只能回答,不能反问。若答辩者提出反问时,质询方可拒绝回答。
7.【质询小结】正三发言,1分30秒。
8.【质询小结】反三发言,1分30秒。
说明:针对前面环节的内容进行阶段总结,1分30秒结束应立即停止发言。
自由辩论:
9.【自由辩论阶段】10分钟
说明:时间各三分钟。由正方开始发言。发言辩手落座视为发言结束,即另一方开始发言与计时的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
总结陈词:
10.【总结阶段】反四发言 3分钟
11.【总结阶段】正四发言3分钟。
总用时:33分钟
(流程简化版为:
立论陈词:正1发言、正2发言,正2发言、反2发言。每方5分钟
质询交锋:正4提问,反1反2回答。反4提问,正1正2回答。正3总结,反3总结。每方3.5分钟
自由辩论,可补充、论证我方观点,也可提问、质疑对方观点。共10分钟
总结陈词:反4总结,正4总结。每方3分钟)我做计时员:
(五)观众自由提问:2分钟(机动)
(六)评委及点评嘉宾退席评议结果
(七)评委入席,点评嘉宾评析发言,3-4分钟。(派代表或每人发言几句话)
(八)宣布比赛结果,包含获胜方和最佳辩手。
四、颁奖
我选择做 号辩手,我准备的立论(以活动一为基础)/质疑(质询、推论:活动二为底本)/总结陈词(总结场上+活动三)文稿。
五、评价表
六、总结
教学反思
公开课的《鸿门宴》是这篇文章的第三课时。对于第三节课的重要目标: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想放开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转变成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鉴于这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我遵从课标学习目标与内容中第2、3条:“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理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和“展开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我想以学生辩论会的形式展开活动,达成目标是学习如何理性、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这其中还涉及到对信源——历史叙述者的历史观、人生观及时代性问题——进行思辨。
为了更好地将课堂交给学生我在课前设计了三个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第一次参加辩论赛的情况下,参与度很高,所有活动的开展全部是学生自主报名和推进。通过活动学生也初步掌握了一些辩论知识,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有自主性,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辩题设计有瑕疵,不是真实情境,有点脱离实际,显得有点牵强生硬。这也是困扰我的难点,课前也一直犹豫不决。听了讲座之后更是被点醒,要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紧贴文本生发辩题。如果再上,我打算从后人不同的评价入手,从李清照、王安石等人对项羽评价的不同出发,产生自己的评价,进而质疑、评价他人观点,再论证自己观点。二是准备不足,学生针对方抛来的问题临场反应略显迟钝,团队配合也较生疏,正方对项羽的分析较为单一,认识角度没有理想中的多元。这与我课前对他们缺少思维训练有关,这次只是赶鸭子上架,暴露出思维上的不足。三是预设不足,对评委没有提前进行足够的培训,我对辩论赛的点评和这节课学习目标的引导也不够深入,泛泛而谈,也没有板书,最后几分钟的课堂价值没有体现。如果再上,我打算再设计一个小环节,选择一个小问题,让全体学生参与,例如:如何有针对性地辩驳对方观点或某一种思维方法,如归纳和演绎等。以后争取能够化大为小,在熟悉辩论赛特点之后再着眼于一个方面进行深化,通过多次活动再逐渐形成系统性的辩论赛技能和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