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家长典型且普遍的心态。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现在很多家长用金钱激励孩子学习,包括我孩子的父亲。因为我上班就是与孩子接触,所以回到家后很讨厌再管理小孩,我家大宝的教育就交给了孩子她爸。目前,孩子小学四年级,父女两约定,每天回家做一份语文或者数学或者英语的测试卷,在95分以上奖励10元,在90分以上奖励5元,80分以上不扣钱,70分以上80分以下扣5元,70分以下扣10元。对于这样的教育方式,大部分的家长们是否支持呢?
我们也问了周围的一些朋友,很多同事为了激励孩子学习,会用奖励的方式,像买礼物、给金钱、满足愿望、出门旅游等方式奖励孩子考出好成绩,也有个别同事反映孩子本身很自觉,都是让孩子多花时间去玩,我只能羡慕了,哎!
逐渐地,我发现物质激励是暂时的,开始孩子用少量的金钱当做筹码,随着大人的要求变高,孩子的筹码也可能越来越高,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求知欲,还会造成错误的金钱观,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鼓励。家长还是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更多支持、鼓励,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端正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但是,让孩子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就是需要考验我们的教育机智了。
外在的动机必须跟着孩子的成长而增加,不然,当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时就没有任何作用。而且也产生这样一个现象: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的需求上不会有缺失,她有时候不会在意一时的奖励,觉得对父母撒撒娇,就可以得到,不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来得到。
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物质型的奖励也没有任何作用。为了孩子的学习,做父母的是伤透了脑细胞啊!
看了《让学生真正改变的教育智慧》,我学到了,想要改变一个学生,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自己个人的规条系统里跳出来,设身处地,进入孩子的规条系统,不要把路堵死,这样你就会有峰回路转。
比如喜欢看动画片,让孩子每看一节,写一篇观后感,执行个一周后,你会发现你叫她看电视,她都不看了!
对于班级学生,记背公式做的很不好,每次课前抽查,抽到的学生在回答,其他学生就在看笑话。我就搞了个连带责任,没有回答对的学生同桌也一起惩罚,以此督促他们相互学习。
如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没有满足感、没有成就感。
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的问题选择基本的公式定理,在黑板上书写后,教师引导评价时,放大正确的,错误适当少点评语,提升学生对记忆公式定理的满足感,让他产生自己还是能记住公式定理的,从而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对于脑子活但不认真的学生,抓住易错点,并加以放大,提醒其需要重视,让他觉得还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掌握,仍需要努力。
学习也需要有目标,试想,他都不知道学习要用来干嘛,你觉得他会努力学习吗,当然不会。
有人说了,学习的目标不是很清晰吗,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这些是目标吗?
我认为是!但是它们不是最好的目标,至少孩子不喜欢这些目标,我们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目标。这些目标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敷衍,太泛泛而谈,感觉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而制定的目标。
当我们跟孩子说,学习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可美好的未来究竟是什么,孩子清楚吗?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大多都不错,基本属于要啥给啥,他们觉得现在就挺好,既然如此,何苦为了一个虚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呢?
所以,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可以看见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比如我家大宝,很喜欢画画,我经常把她的画晒到亲人群,家人们都说她画得很好,很逼真。我把聊天记录给她看,她觉得很有成就感,现在一有空,就会练习画画,当画画课与其他课程相冲突时,她会选择其他课程请假。
我们目前可以跟踪访谈个别学生,从他们口中得到他们的好友目前学习是否有目标,目标是什么,往往学生之间的沟通才是他们的真实心里写照,我们再加以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