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语课堂语言知识教学活动探究
摘要:本文结合一个汉语作为外语的课堂教学案例,对英国中学外语语言知识教学活动的特征进行了考察。具体而言,英国教师倾向于组织探究、调查、设计、访谈、讨论等语言实践活动,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让学生反复体验语言的形式与功能,并逐步内化为语言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多样性、递进性和参与性。本文认为,以该特征为原则来指导语言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是落实课程标准“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本理念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语言知识、教学活动、实践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以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是较为常见的课型,但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却较少将其作为“公开”的对象。不愿公开的原因,可能在于“处理比较粗浅,活动方式单一,往往是以一个个知识点的讲解为教学途径,以机械训练的练习为反馈手段”(张小红,2013:38),体现不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怎样上好语言知识课既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是较少公开探讨的话题。
笔者利用赴英担任汉语助教的机会,对英国埃塞克斯郡某中学的外语教学活动进行了一段时期的观察。本文尝试通过一个典型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案例的分析,探究英国中学外语课堂语言知识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考察其有效性,以期能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案例与分析
案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与食物、饮料有关的词汇,以及两个问答句型。所选词汇均为典型的中国食品项目。教学对象为21名八年级学生(相当于国内的初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五周的汉语学习(每周两小时)。上节课学生学习了典型的英国食品,包括汉堡、土司、鸡蛋、鸡肉、薯条、香肠、热狗、牛奶、咖啡等。
1.教学内容
(1)词汇:油条、豆浆、面条、米饭、饺子、包子、猪肉、鱼肉、牛肉、烤鸭。
(2)句型:你想吃什么?我想吃……;你想喝什么?我想喝……。
2.教学过程
Step 1 复习
教师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词汇复习。全班分成三组,每组7人。每组派一名代表背朝白板站在教室前方,白板上逐一呈现学过的典型英国食品(汉堡、土司等)。组内其他学生使用表情、动作等非言语形式向小组代表提供线索,先猜中并正确说出白板上的食品者得5分。几轮较量之后变换提示方式:只做词汇发音的动作,但不发出声音。
[分析]在游戏复习环节,为了让本小组取胜,学生想方设法提示本组代表,表情、动作之夸张让人捧腹。当白板呈现“牛奶”一词时,有学生学牛叫,有学生作挤奶状。当提示方式变为只做发音动作但不出声时,学生将词汇读音的肌肉运动方式夸张到了极致,这客观上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汉字语音的发声方式。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注意和参与热情,且游戏内容本身有着明确指向语言学习,即熟练掌握词汇的读音与意义。这也为后继活动的展开创设了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
Step 2 讲授新词
教师结合图片呈现典型的中国食品。此处由助教示范发音,并适当介绍这些食品的背景信息,如北京烤鸭世界闻名、过生日时吃的长面条象征长寿,等等。示范完所有词汇之后教师给学生向助教提三个相关问题的机会。
[分析]教师利用网上收集的图片呈现新词。这些图片大多取自中国餐馆的真实场景,学生在感知新词音、形、意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中国餐馆的现场气氛和中英饮食文化的一些差异。汉语助教的参与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汉语学习热情,一方面也为学习活动提供了鲜活的语言文化素材和支持。给与学生一定的提问机会则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维持学习的热情。教学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蕴含是讲解的一个重点,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Step 3 设计活动
教师布置任务:明天是学校所在地Canvey Island的集市日(Market Day),届时很多商贩将摆摊做买卖,学生们也将设立一个小吃摊位,借以筹集善款。学生需要在本节课确定一份菜单,包括食品饮料的名称、图例、价格等信息。菜单必须丰富多彩,兼有中、英食品。在明确要求后,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菜单的设计。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以下表格:
Item | Illustration | Price | Note |
Hanbao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在汉语初学阶段,教师允许学生用拼音进行写作,如表格中的Hanbao(汉堡)。
[分析]学生在感知新词之后需要进行一定次数的重复才能实现对词汇的记忆和存储,但知识的学习不是机械的背诵、操练。通过一份“设计”任务,学生在反复接触食品词汇的同时,还对它们进行着选择、整合、组织、精加工等一系列认知操作和加工,在已学词汇知识和新学词汇知识间建立各种联系,从而创设出很多词汇回忆的线索。比如,设计过程中有学生尝试将一些食品搭配成新的食品,如“鸡肉汉堡”、“鸡肉包子”、“牛肉面条”、“鸡蛋饺子”等,不少学生所配简笔画能够准确凸显菜肴和饮料的特征。
Step 4 调查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菜单,展示好的作品,并予以表扬。然后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些食品饮料受欢迎?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在班级内做一个调查,看看大家的菜单上哪些项目好卖。此时教师呈现调查所需的句型:你想吃什么?我想吃……;你想喝什么?我想喝……。
助教示范读音后,教师要求每组学生带着自己的菜单到其它小组展开调查,在表格Note一栏统计菜单项目被点的次数。有学生向助教提问中文怎样表达and,教师得知后在白板上呈现“和”及其拼音,并提醒大家可以使用“和”来连接两种食品或饮料。
[分析]脱离使用的语言知识讲授并不能有效地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王初明(2009,2010,2011)“学伴用随”的外语教学思想指出,紧跟理解之后的产出能够发挥语言学习的协同效应,提高习得效率。“调查”活动恰好体现了这一思想。具体而言,该环节的“调查”任务至少可以实现三个目的:(1)给句型的使用提供了明确的交际情境和目标,驱动学生的言语活动;(2)由于活动是有意义的,涉及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机械重复所带来的厌倦感;(3)学生在使用新句型的同时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所学词汇,提升了记忆效果。
Step 5 评价与总结
教师询问每组学生最受欢迎的食品和饮料各是什么,学生的汇报基本包括了今天所教词汇。教师然后对学生的表现和作品予以评价。最后教师提醒学生:Oh! You guys forgot to ask our assistant what to eat and drink。此时学生便用今天所学的句型询问助教,助教答道:我想吃烧饼。助教答应下节课将介绍这一来自助教家乡的食品,课堂以此结束。
[分析]汇报任务实际上也起着促学、评价的作用。一方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很大程度上敦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汇报活动展示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便于教师的反馈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环节,教师能针对具体学生、具体的内容给予反馈,如“Alexis’s menu includes all the words we learnt today and even asked Mr Pan how to say ice-cream”、“Erika was trying to speak more today and that’s good”、“Bailey was a little bit chatty and needs to listen more”等,从而给学生及时有效的激励和提醒。几个未被点评的学生还急着询问:How about me, Miss?
三、语言知识教学活动的特征探析
依据以上对案例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英国中学外语课堂语言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做这样一个概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组织游戏、探究、调查、设计、访谈、讨论等具有真实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反复感知和体验语言的形式与功能,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形成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凸显出这样几个特征:
1. 实践性,即语言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具体的交际任务,语言知识的运用有着明确的情境与目的,因而知识学习活动本身具备了真实意义。
2. 多样性,即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吸收凭借的是种类丰富、富有意义的言语活动,而非机械的重复。案例中,学习活动既有训练、记忆、理解的活动,又有应用、反馈的活动,既有个体活动,又有对子、小组活动,既有竞争性活动,又有合作性活动,等等。
3. 递进性,即活动的安排前后相连、循序渐进。案例呈现的基本活动顺序就是从词到句、从听说到读写、从控制性操练到独立使用练习,且后继的活动往往涉及前期学习的内容。
4. 参与性,即教学活动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产生参与的心向和积极性。案例中,复习阶段的小组比赛、交际驱动的语言知识学习、丰富的活动形式与内容、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教学安排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样的活动设计思路和特征实际上契合了交际法理念。交际法并不否认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以语言知识为核心的语法能力与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Canale和Swain(1980)的“交际能力”概念。在教学方式上,交际法提倡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即Howatt(1984:279)所谓的“use English to learn it”。那么,具体到语言知识教学,交际法范式提倡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Dörnyei(2013)认为,交际法框架内的语言知识的教学应该以意义为中心,以任务为组织框架,在真实的互动中聚焦语言形式、进行语言的控制性操练。由此可见,案例所呈现教学活动符合交际法的基本理念,即在语言实践中实现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另一方面,案例所呈现教学思路和特点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扬弃。以听说法为代表的传统外语教学法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依据,把语言学习看作形成习惯、自动化的机械过程,学生通过背诵对话和句型操练学习语言。实践表明,这种脱离语境的、单纯以掌握词汇、语法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记忆角度看,适当的重复、背诵是有其必要的,但机械性的重复背诵应当尽量避免。案例的启示是,在真实的交际任务情境下,学生根据任务的需要对语言知识进行多样的认知加工,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任务的完成,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内化语言知识,进而转化为语言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加富有意义、趣味、挑战和创造,可以有效地降低传统语言知识教学机械、单一的弊病。
四、启示
考察英国外语课堂的目的在于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在本土外语教学中参考英国中学语言知识教学活动的特点,降低语言点教学“机械”、“单调”和“粗浅”等传统弊病,提高语言学习活动的活力。具体而言,就是使用探究、访谈、设计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操练的意义,变机械的重复练习为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地体验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下面试举数例予以说明,其中例1、例2为笔者汉语教学的实例,例3则为笔者英语教学的实例。
[例1]
教学目标:掌握数字1到10的汉子写法、“月”、“号”、“星期”等字的写法。
学习活动:制作今年某个月份的日历,调查出该月份有哪些特殊的日子(如某人的生日、节日、重大事件发生日)。完成后学生将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汇报三个特殊日子,所有同学的作品将装订成班级的中文日历。参考表格如下:
月份:_______
星期一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一号 | 二号 | 三号 | …… | |||
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特殊的日子,并对日历的外观进行装点。
[分析]汉字的书写是英国中学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字形的掌握需要多次的重复练习,目前很多英国学校的汉语学习只停留在拼音书写为主、汉字书写为辅的阶段。这一日历设计任务有助于:(1)变机械重复书写为有意义的、具有交际目的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收集特殊日子并进行汇报;(2)搜集特殊日子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探究趣味,语言信息本身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紧密联系;(3)完成后所有学生的作品将装订成班级的中文日历,集体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也促使他们认真完成。
[例2]
教学目标:掌握国籍词汇(中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的读音和意义,并使用句型“你是……人吗?是的。∕不是”询问他人的国籍。
学习活动:呈现新词和句型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调查任务。每个学生得到一张印有某个国籍词汇的卡片作为自己的国籍。学生结对,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卡片,进行询问国籍的对话。学生A询问,学生B回答,直至学生A问对,此时学生B展示自己的国籍卡片;然后B询问,A回答,完成后从新结对,重复刚才的问答。当学生发现同一国籍的同伴时,立即向老师报告。8分钟后教师根据统计结果给找到最多同胞的学生一定奖励。
[分析]活动中学生面对一个信息收集任务:找到自己的同胞,寻找的过程中需要反复使用所学的国籍词汇和句型。由于学生关注于信息的收集,操练过程具备一定的真实意义,并不显繁复和机械。同时,该活动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老师将会评选出一定时段内谁能找到最多的同胞,学生因而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另外,在对子活动中,当学生问对时,同伴将向其展示自己的国籍卡片,听说活动中又融合了阅读活动,这体现出多样性。需要指出的是,汉字阅读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难点,很多学生更乐于阅读拼音。
[例3]
教学目标:掌握wish引导的宾语从句中虚拟语气的用法。
学习活动:首先,学生根据下面的例句总结wish所引从句中动词时态的使用规则。
①Look at that young man. I wish I had blue eyes and fair hair like him!
②I wish I were younger and stronger, but I’m 68 years old and no match for them.
③I wish you hadn’t given him my phone number, but you did!
④How I wish you would go with us tomorrow, but you have so many kids to look after.
然后,学生猜测同桌的三个不切实际的愿望,并使用“My deskmate wishes + 虚拟语气”这一结构将猜想书写在笔记本上。写作过程中教师收集一些结构正确、内容活泼新颖的句子。学生完成写作后交换查阅,在猜对的句子后打勾。教师让一些猜对的同学读出其所写的句子,并给予必要的评价和更正。作为总结,教师朗读一些收集的句子,让学生猜猜是谁在dream a pipe dream(做白日梦)。
[分析]该例包括两个活动。首先,学生分析例句并归纳出wish引导的宾语从句中动词形态的使用规则。其次,让学生猜测同伴的“妄想”,并使用归纳出的规则进行写作表达。第一个活动涉及对语法规则本身的探究,第二个活动则体现出明显的实践性,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阅读同伴的作品以获取更多信息。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根据同桌以往的言行搜集有用信息,评估后敲定写作内容,写完后同桌之间交流阅读、评价所写文字信息。由于所写句子将展示出同桌之间的默契和相互了解的程度,学生们绞尽脑汁不让对方失望,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后续的朗读环节更是让班级同学欣赏到一些令人捧腹的话语,如“My deskmate wishes he were a girl, so that he could be with his girlfriend all the time.”等。
五、结语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的实践过程,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教育部,2012:4)。基于对英国中学汉语课堂的考察,可以发现其语言知识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多样性、递进性和参与性,教师通过各种语言使用活动,让学生在设计、调查、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操练。这样的学习过程凸显了外语学习过程的交际性和趣味性,有效地克服传统语言知识教学的机械性,是落实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有效策略。我们应当树立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观,让学生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理解、吸收、运用语言知识,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Canale, M. & Swain, M.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1): 1–47.
Dörnyei, Z. 2013.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Principl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 In J. Arnold & T. Murphey (eds.), Meaningful Action: Earl Stevick’s Influence on Language Teaching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1-171.
Howatt, A. P. R.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初明. 2009. 学相伴用相随[J]. 中国外语, 6(5): 53-59.
王初明. 2010. 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6(4): 297-299.
王初明. 2011. 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43(4): 540-549.
张小红. 2013. 突破机械训练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学课例的探索[J]. 教学月刊(中学版), (6):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