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学外语课堂教学活动特征的个案探究
摘要:在外语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否做到科学、有效是事关学生外语学习质量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一个汉语教学设计案例的剖析,讨论了英国中学外语课堂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差异性、多样性、递进性、参与性等特征,归纳了这些特征得以落实的具体教学策略。分析表明,这些特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以这些特征为原则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践行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教学活动、特征、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汪艳波,2011)。在外语环境下,我国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学习外语,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种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也就成了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据怎样的原则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事关学生外语学习质量的重要问题。就英语教学而言,郭宝仙(2005)认为有效的学习活动应具备目标针对性、形式多样性、类型全面性、参与方式多元化、答案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杨良雄和黄远振(2007)针对教学实践的误区提出教学活动应遵循人文性、目标性、可行性、多样性、开放性、生成性、激励性等原则。这些特点与原则构成了有效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笔者利用赴英担任汉语助教的机会,对英国中学外语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考察。笔者导师Liz女士既是优秀的汉语、德语教师,又是当地知名的外语教师培训专家。本文尝试以她的一份中学汉语课教学设计为案例,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特征,考察这些特征得以落实的具体教学策略,以期能够管中窥豹,在了解英国中学外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的同时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呈现与分析
为便于读者了解案例内容,笔者对教学设计文本进行了翻译,并在需要的地方夹注英文,以确保意思准确,避免误解。此外,案例含有少量涉及汉语特有语法现象的术语,本文会在相应的分析部分加以说明。整个教学设计案例包括教学目标与掌握标准、教学情境、教学流程、作业布置四个部分,现分别予以呈现和分析。
1、教学目标与掌握标准
学习目标与结果 | 等第 | 完成标准 | |
所有学生必须: | 能够使用“动词短语+形容词”结构表达对各种交通方式的看法。 | C | 产出、理解简单句,如:“开汽车方便”。 |
多数学生应该: | B | 产出、理解含有副词修饰语(比较、非常、极了)的简单句和包含“又……又”结构的复杂句。 | |
有些学生能够: | 使用转折关联词“虽然……可是”表达对交通方式的不同看法。 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使用条件句表达对交通方式的看法。 | A
A* | 产出、理解含有关联词“虽然……可是”的转折句。 产出、理解含有“要是……就”的条件句,并能综合运用所学内容。 |
[分析]案例的教学目标区分出必须(must)、应该(should)、能够(could)三个层次:must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should为多数学生应该能够达到的目标,could则为少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三个目标的学习内容复杂度逐步递升,并配有不同的评估标准。这种差异化的目标设置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差异的尊重,利于教师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切当的提高和拓展。
2、教学情境
班级大小:15名9年级学生
上节课内容:有关交通方式简单介绍,关联词“要是……就”(if…then)的用法
下节课内容:有关度假目的地(holiday destination)的问答(包括关于交通方式的问答)
差异化处理(differentiation):
(1)课前给上节课缺席的2名学生发放讲义,上面印有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词汇和句型;
(2)进行异质分组(differentiated groupings),在听、说活动中,学生XXX、YYY、WWW、UUU将担任仲裁者角色(arbiter),评判组员所产出句子的质量;
(3)发给学生SSS、BBB、MMM的讲义上印有拼音;
(4)差异化的总结任务,鼓励学生AAA产出A*等第的句子。
[分析]在这一部分,教师确定了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的具体位置。教学规划的全局意识是确保教学活动连贯性、递进性和系统性的重要保证。案例特别强调分层,并给出了具体策略:1)给上节课缺席者提供印有重要词汇与句型的讲义,供课前学习,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2)较优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仲裁者(arbiter)、示范者、帮助者等角色;3)较弱学生的学习讲义上印有拼音(pinyin),以降低阅读和表达的难度;4)在活动完成后的总结环节(plenary),优秀学生AAA(学生姓名全部用大写字母替代)将会示范最高难度句子的表达。可见,教师主要从活动中学生的角色、职责安排和学习资源分配两个方面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3、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流程由导入(Starter)、学习进展(Learning Development)、总结(Plenary)三个部分构成。每个学习活动(learning activity)均配有相应的完成标准(success criteria)和检查方法(progress check)。案例的教学时长为1小时,其中教学流程部分占57分钟,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占3分钟。
(1)导入(10 分钟)
学习活动:发放印有配对活动(matching activity)的讲义,利用它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语言项目,然后进行交通工具有关汉字的回忆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所必需的词汇项目。
完成标准:学生能够识别所有与交通工具有关的汉字,并能书写其中一部分。
检查方法:白板展示、核对语言产出、使用“圈叉”游戏(noughts and crosses game)检查理解。
[分析]教师主要采用“汉字——图片”匹配游戏的方式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并使用了英国学校中常见了“圈叉”游戏进一步巩固关键词汇。以手脑并用、竞争性强的游戏形式组织学习活动,符合9年级学生(相当于国内的初三)好动、好胜的特点。从学习心理角度分析,身体参与可以有效地激发思维参与和认知活动,有利于创设积极的学习心向和气氛。由于英国中学基本采用走班制,把刚刚进入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活动上来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要任务,游戏性的活动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2)学习进展(40分钟)
该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部分,一共由五个学习活动组成。
学习活动1(10分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用描绘中国真实交通状况的图片引入“动词短语+形容词”结构,如:“开汽车方便”、“坐公交车便宜”等,示范发音后齐读。利用拼音认读新词后,学习一些识别、记忆汉字意义的策略。学生两两一组通过“拼音/汉字——图片”配对游戏巩固识记效果,先独立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最后,全班学生玩“打老鼠”(beat the mouse)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完成标准:学生能够在看到拼音、汉字时回忆起所学的形容词。
检查方法: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小组活动时巡视各组并查看学生的答案、同伴相互检查、学生在“打老鼠”游戏中对问题的回答。
[分析]这是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主体部分的第一个系列活动。教师首先呈现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了学习要求,建立起学习期待。在讲解新词时,教师使用中国真实交通场景的照片展示词汇,学生通过齐读的方式熟悉词汇。与此同时,教师讲解了一些识记汉字意思的方法。在巩固新词时,教师采用了“拼音/汉字——图片”配对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建立汉字音、形、意义之间的联系。显然,即便是在新词的呈现与讲解环节,教师也使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多感官的刺激,以满足了不同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作为小结(plenary),学生玩了一个名叫“打老鼠”的游戏。这种游戏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在英国课堂上很常见。游戏一般由两个学生站在白板两侧,白板呈现数个选项,先用手或其它指定工具击中正确选项者得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竞争性游戏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此外,新词呈现初期使用了图片,然后是拼音,在巩固阶段则逐渐撤除了这些提示;在“打老鼠”游戏环节,学生阅读含有目标词汇的句子,选择正确的图片,开始时白板所呈现的句子均带有拼音提示,而后则逐渐除去了拼音提示,且句子的长度有所增加。
学习活动2(10分钟):让学生回忆副词修饰语的作用,复习学过的副词修饰语(比较、非常、极了等)。发放讲义(较弱学生的讲义上印有拼音),学生完成英译中练习。学生先两两一组,口头说出答案,相互检查,然后独立写出答案。
完成标准:学生能够口头产出正确的句子,并能在练习册中正确地写出。
检查方法:查看学生所说句子的真确性,课后检查学生在练习册中所写的句子。
[分析]该教学活动主要涉及“比较”、“非常”、“极了”等副词的用法。教师提醒学生在句子中使用副词可以丰富句子内容和复杂度,因而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从心理学角度看,设置具有挑战性、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目标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此处印发给学生的讲义略有差异,印有拼音的讲义更易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翻译练习中,先由学生小组讨论、口头回答,然后各自独立地将答案写在讲义上。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相互帮助的过程,弱者在强者的帮助下获得提高,强者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获得了对知识更高水平的掌握。
学习活动3(6分钟):介绍关联词“又……又”,通过举例讲解意思和用法。复习以往学过的关联词“虽然……可是”,并与“又……又”进行比较,明确两者的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中译英练习,以便检查学生的理解。
完成标准:学生能够口头说出正确的句子,并能在翻译练习中写出。
检查方法:学生回答的质量。
[分析] 这里引入了以前学过的句型“虽然……可是”,复习其意义和功能,并将其同新授词汇搭配成句子,让学生翻译。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记忆一直是教师颇感苦恼的问题。机械的记忆遭人诟病,但有时却又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加以利用。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就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将其与相关的旧知识进行联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得新知识多了一些存储的“落脚点”(anchor),而且新旧知识的组合提高了表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助于学生语言系统的巩固和拓展。另外,上一活动中的翻译练习是填词式的,本活动中的翻译练习是句子式的,学生需要首先阅读汉语语句再行翻译,这显示了语言活动的递进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英国等欧美学生而言,阅读汉字比阅读拼音要困难得多。
学习活动4(7分钟):学生3人一组进行语法游戏。该游戏旨在训练学生的汉字阅读能力、所学关联词的口头运用能力,以及所学词汇/结构的听力理解能力。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组织活动的展开,检查小组成员的语言产出质量。组长使用汉字书写句子,小组成员阅读并口述组长所写句子。
完成标准:学生能够正确地说出句子。
检查方法:教师巡视各组,检查学生所写、所说的句子。
[分析]本活动将前面所学内容进行组合,更具综合性。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担负不同的角色,学生的任务存在内容和难度上的差别:较弱的学生更多是听、说、读,较强的学生更多是写和检查同伴的语言使用情况,最为薄弱的学生则可以使用拼音帮助自己的理解和产出。另外,整个言语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展开,组长写句子,组员猜测其所写句子,学生一般需要多次尝试后才能猜中。在游戏中学生的各项听、说、写等语言技能均能得到训练。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在避免机械操练所引致的单调和低效,保证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需要说明的是,汉字书写是英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
学习活动5(7分钟):能力相当的学生两两一组进行游戏,训练阅读理解和口头产出能力。学生必须能够将白板上呈现的英文句子译成中文、将词序混乱的句子重新组合成通顺的句子。游戏开始时发给学生活动所需卡片,能力较弱学生的卡片上印有拼音提示。结对游戏结束后,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提供答案,然后利用白板核对答案。
完成标准:学生能够组合出通顺的句子。
检查方法:利用白板全班一起核对答案,抢答环节反应迅速且回答正确的学生示范答案。
[分析]该活动进一步练习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练习的形式为连词成句,能力相仿的学生结成对子合作完成,部分小组的卡片上印有拼音以帮助其理解和产出。教师在白板上核对答案,并由优秀学生读出答案。该活动又使用了前面提到的策略:提供与能力相符的资源支持、分配与能力相当的角色与任务。
(3)总结(7分钟)
学习活动:学生各自独立写一句话,描写他们如何去某地及其原因。学生可以使用所学词汇、句型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
完成标准:学生能够写出恰当的句子。
检查方法:同伴评价。
[分析]总结活动由先前的控制性、半控制性练习过渡到此处相对自由的造句练习,学生可以使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纵观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从关注语言形式的非交际性练习开始,逐步演进到此处带有明确交际目的的输出练习,这体现了语言练习活动的渐进性。另外,评定写作质量的标准主要依据使用所学词汇和句型的数量,练习的指向非常明确。明确、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评估。同伴互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焦虑,保证了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写出句子。
4、作业布置
课后学生完成讲义中的阅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完成方式:有些学生可直接在讲义上完成,部分学生可使用提供的学习软件完成。另外,学生完成句子写作练习,至少使用两个形容词和两种交通方式。
完成标准:学生能够回答阅读练习中的问答题。在下节课的小测(mini-test)中,学生的正确率须达到70%。
检查方法:批阅学生的讲义,小测。
[分析]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分层的,不同能力的学生拥有不同支持材料。案例中还提到了使用汉语学习软件来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这种方法丰富了学习的形式。在课后的汉字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划定了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赋予学生自主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和内容,自主性的发展必然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提高。
三、教学活动特征及其落实策略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案例的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多样性、递进性和参与性等特征。依据案例所呈现出的教学活动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进一步对这些特征及其落实策略作如下解释和归纳。
1、差异性
差异性指的是教学活动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能力和需求,通过向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资源、任务分配和评估标准来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案例中,教师主要运用以下策略落实了活动的差异性:
(1)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及其评价标准。
(2)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支持。
(3)安排了不同的练习形式、活动形式,以便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风格偏好。
(4)小组活动中,学生依据其语言能力水平承担不同的职责和角色。
(5)教师根据学生活动中的表现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帮助。
2、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从语言技能学习角度看,案例的教学活动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各技能平均用力,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所侧重。但作为技能学习的基本形态,综合性训练有助于各项技能间的相互促进和迁移。从活动形式看,独立学习、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均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发挥着自身的长处和效用,形成共同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良好局面。现代外语教学提倡在意义协商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对子、小组活动有利于增加语言使用的机会,降低学习的焦虑情绪。此外,从学生的参与方式看,案例的教学活动在“闹”和“静”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动态平衡。“闹”的活动需要学生强烈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有助于引发、协助知识学习的内部认知过程;“静”的活动更需要学生的认知参与,以促进知识学习时的选择、整合、组织、精加工等思维过程。案例中,凸显活动多样性的策略有:
(1)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媒介,如图片、卡片、讲义、多媒体、学习软件等。
(2)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个人、结对、小组、全班,以及合作性、竞争性的游戏等。
(3)融合多样化的学生参与方式,包括身体、认知、情感等层面的参与。
(4)安排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包括词汇、句型、篇章的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
(5)设计多种以促学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如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基于作业本的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的即时评价、测验、游戏等,这些方法主要体现在每个学习活动的完成标准和检查方法当中。
3、递进性
递进性是指教学活动的序列安排应当符合循序渐进、由难到易的认知规律。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一个人所知道的内容总是大于其所能表达的内容,输出性技能往往要比输入性技能难,口语往往先于书面语(郭宝仙,2005)。在案例中,学习活动一般始于听、说活动,然后过渡到读、写、译活动。除此以外,案例还使用了以下策略来确保学习活动的递进性:
(1)定位好课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建立好前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联。
(2)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在深化旧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提高新知识记忆的效率。
(3)语言知识的学习从语音、词汇逐步过渡到简单句、复杂句。
(4)采用简单到复杂的基本思路,先进行单项练习,后实施综合性练习,练习的难度逐渐加大。
(5)练习形式从控制性练习逐步过渡到相对自由的开放式练习。
4、参与性
参与性指教学活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点在课堂开始时的“热身”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案例中,教师使用了竞争性强的游戏活动来复习旧知识,在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动作、情绪等学习心向准备的同时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另外,明确合理的、差异性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均能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便于教师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提高和拓展。具体而言,案例中所呈现出的策略还有:
(1)设计符合学生学龄特点的活动方式,比如竞争性的、涉及身体参与的小组游戏。
(2)小组活动中设置差异化的任务分工和角色定位,确保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合作共进。
(3)给学生提供符合其学习需要的资源支持和指导。
(4)在学习内容选择上留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5)给学生提供使用外语表达其切身生活体验的机会,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不难发现,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落实同一个活动特征,不同的活动特征也可以通过同一个教学策略予以落实。如设置兼具挑战性和可及性的个性化学习目标既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差异性,又促进了学生的参与,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其实,教学活动的差异性、多样性、递进性必然指向参与性,因为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根本落脚点。由此可见,本文所归纳出的四个基本特征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此外,就评价方式看,案例各环节的评价活动显示出明显的形成性(formative)。教师在学情评估的基础上设立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和完成标准,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有关学生学习进展的信息(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句子翻译的质量、活动参与积极性等)。教师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习者并提供适切的评价和支持,帮助学生了解差距、改进方法、明确方向,学习因而能够在后继的活动中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这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学、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Harlen & James, 1997)。
四、结束语
教学活动的设计往往体现着不同的语言教学观(Richards & Rodgers,2001),探讨教学活动的特征是我们考察英国中学外语教学理念的一个窗口,结合案例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了解理念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予以落实的。本文通过一个汉语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英国中学外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几个特征,即差异性、多样性、递进性和参与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现代外语教育理念,这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保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具备差异性、多样性和递进性。在理解这些教学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以其为原则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仅是针对一节汉语课教学设计所做的个案探究,对其教学活动特征的分析必定存在偏误之处,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并引起大家讨论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Harlen, W. & James, M. 1997.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4(3): 365-379.
2. Richards, J. & Rodgers, 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郭宝仙. 有效英语学习活动的特征分析. 全球教育展望, 2005(6): 58-60.
4.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 汪艳波. 语文教学活动维度的情感体验探究[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74-75.
6. 杨良雄, 黄远振.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7(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