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政治和法治》第三单元综合复习
政治组 李文伟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 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2. 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
(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的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4. 法的基本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5.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和认可。
6. 法的职能:既具有政治职能(维护一定阶级统治),又具有社会职能(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
7.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8.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成就。
9.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10. 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1.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2.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1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4.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1. 法治国家的内涵: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2. 法治国家的特征: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2)坚持良法之治: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良法应内容合理;还应体系完善、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依法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3. 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1)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①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 法治政府的内涵: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
(1)职能科学的政府。法治政府的基本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
(2)权责法定的政府。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4)公开公正的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智能高效的政府。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6)廉洁诚信的政府。政府必须清廉,做到诚实守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7)人民满意的政府。
5. 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1)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①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②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6. 法治社会的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7. 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8. 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9. 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10. 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11.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 科学立法的内涵: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 科学立法的标准/原则:(1)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2)要符合国情和实际。(3)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注意:我国的立法体制(教材P98):①有立法权的机关≠立法机关;②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③修宪权:全国人大;④宪法解释权:全国人大常委会。
3. 如何推进科学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1)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2)充分发扬民主。(3)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4. 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5. 严格执法的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6. 严格执法的主体: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7. 严格执法的意义:有助于①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③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8. 如何推进严格执法: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②坚持规范执法。③坚持公正执法。④坚持文明执法。
9. 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
10. 公正司法的内涵: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11. 公正司法的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12. 公正司法的表现:(1)司法的程序要公正。(2)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13. 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得以实现的。
14. 公正司法的主体: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15. 如何推进公正司法:(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16. 全民守法的含义: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17. 全民守法的目标:(1)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3)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8. 全民守法的要求:(1)依法行使权利;(2)依法履行义务;(3)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
19.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20.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