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三研讨会活动
针对各校复习情况,在常州市教研员顾松明老师的组织下,全市高三教师在横山桥参加研讨会,我校张燕楠老师以河流地貌为题开设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
河流地貌是高考的高频率高分值考点,高三一轮复习时应该重点关注,夯实基础,提升难度。近几年来,冲淤平衡渐受关注,相关题目层出不穷,而河流的冲淤过程就是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本节课以长江为载体,引入冲淤平衡理论,讲解长江沿岸各河流地貌的形成。冲淤理论分为三种情况:冲淤量<0,河流以冲刷为主,冲刷类型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冲淤量>0,河流以堆积为主,出山口冲积扇、中下游河漫滩、入海口三角洲;冲淤量=0,河流冲淤平衡,海岸线的演变与河流阶地的形成。从时间尺度来看,冲淤平衡就是河谷的演变过程;从空间尺度来看,冲淤平衡就是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关于本堂课的几点反思:
优点:
1.创设了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直观生动的体验
本节课所有呈现给学生的地貌景观皆是长江沿岸的实景图,保证了教学的真实性,加强
了学生对长江的了解认知。
2.合理设计了探究活动,师生互动和谐高效
本堂课的学生活动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注重问题的递进与引导。本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探究活动,学生均认真参加讨论,课堂活跃度较高。虽然本节课是在外校借班上课,但是学生们毫不怯场,在我的带动下,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3.精准把控了课堂时间,内容充实,节奏欢快
在正式开课前,我在本校进行了三次试上,而这三次试上均没有按进度完成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节奏把控不当。试上结束后,我自己一个人掐着钟表反复模拟授课,将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好。正式上课当天,我一边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一边悄悄关注时间,做到松紧结合,本堂课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所有授课内容。
问题:
1. 过渡环节不自然
从收到开课通知到正式上课,只有两周时间,准备得不充分,很多细节内容都没有关注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应该再多推敲,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2.重难点的突破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是工作的第四个年头,首次任教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不足,对重难点的掌握还有所欠缺,不能做到深入浅出高屋建瓴,接下来还需不断努力。
二、展示课活动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激励教师主动成长,常州市第五中学于12月7日开展了以聚焦“融美·自觉”课堂 践行“美的教育”理念为主题的对外公开课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我校李丽萍老师应邀参与授课,课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的内容,其定位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教材的内容架构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迪思维,发展学科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产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本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带景观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文字材料,突出读图分析、阅读推理的环节,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搭建了平台。李老师从认识植被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贴一贴,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效果良好。
三、1月份工作提醒
1.继续开展每周一课活动,要求教学设计新颖,和大单元、版本融合、情境教学相关。
2.做好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