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高二历史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背景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既有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又有造福世界的科技工艺;既有鼓舞人心的精神伦理,又有万古长青的道德情感。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获得深厚给养的源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儿女们做出了无数辉煌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早已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数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文化既迎来了广阔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今已成为社会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传承文化,与时俱进,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以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为对象,以历史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中华文化,了解历史常识,根植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很近,并会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知识、培植家国情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凸显文化自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传承文化,与时俱进,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瓷器、绘画、建筑、婚姻、饮食及节日习俗等各类文化常识。
(2)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多种图片、视频和史料,传承各类传统文化知识。
(3)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提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发展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2)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时代的发展,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
(3)创建并运用品牌节目,把丰富的声、像导入综合实践课,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组织筹划、合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协调,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2)从本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边的环境、社会、风土人情。通过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感悟与反思,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课程内容及安排:
课时 | 培 训 内 容 | 主讲教师 |
课时1 | 漫谈传统文化 | 潘雨朦 |
课时2 | 中国古代瓷器(1) | 潘雨朦 |
课时3 | 中国古代瓷器(2) | 潘雨朦 |
课时4 | 中国古代玉文化(1) | 潘雨朦 |
课时5 | 中国古代玉文化(2) | 潘雨朦 |
课时6 | 中国古代青铜器 | 潘雨朦 |
课时7 | 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 潘雨朦 |
课时8 |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 潘雨朦 |
课时9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 潘雨朦 |
课时10 | 中国传统建筑(1) | 潘雨朦 |
课时11 | 中国传统建筑(2) | 潘雨朦 |
课时12 | 中国古代节日习俗 | 潘雨朦 |
课时13 |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 | 潘雨朦 |
课时14 | 中国古代陵墓与丧葬文化 | 潘雨朦 |
课时15 |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概览 | 潘雨朦 |
课时16 | 常州博物馆游览 | 潘雨朦 |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高二年级开设,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合理规划课时,共16课时。充分利用多种图片、视频和史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设置中国古代服饰、瓷器、婚姻、饮食及节日习俗等多个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希望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史学素养及培养家国情怀这一目标最大化落实。
2.以生为本,促进综合发展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已正式启动。作为教育部2022至2025年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可作为综合评价纳入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报名条件,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多所大学也承认比赛结果作为附加材料,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本校本课程内容与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内容高度契合,可使学生在高度参与课程的情况下扩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国家挖掘和储备优秀人才。既为学生综合评价提供知识支撑,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精准定位校本课程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本次校本课程力图向以下四个方面看齐: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理念;第二,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取向;第三,加强课程统整研究;第四,转变课程设计方式,创新教学形式。争取在跟上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
4.提高课程质量
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本次校本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主讲教师授课前期准备充足,储备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开阔眼界,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设计知识问答、家书撰写和汉服模型制作等多种课堂参与形式,力图创设高质量校本课程。
五、课程评价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优化课程质量,更要强化评价意识。加对校本课程的反思和评价,有利于推动校本课程向着专业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热爱生活。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在教育中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些生活都应是课程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认知、情感、感悟是人生生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本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饮食、服装和节日习俗等大量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题材,可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本学年的校本课程中,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撰写报告和家书等心得总结,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另一方面,课堂活动方式丰富多样。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引导学生贴近、寻觅和感悟历史。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
总之,借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提升当代高中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