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3—2024第一学期每周一课(陶佳欣)
历史合力下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发布时间:2024-01-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历史合力下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6 国家出路的探索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史实,历史时序性较强,各个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较为紧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掌握本课的大部分史事,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尚未形成联系、整体的历史思维方式,很难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教学中可呈现一些观点相冲突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局限性进行探究,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规律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的梳理和地图的阅读,厘清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历程和空间概念。

3、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探究相关史料,了解列强侵略加剧的史实及中国近代各阶层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并对其进行正确评价。

4、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培育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及影响

【教学难点】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史料研读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中国近代历史年表视频,展示恩格斯的观点:“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材料思考,哪些力量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这一时期各阶层形成的“历史合力”。

 

 

 

 

 

 

 

 

一、民心思变: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一)背景:

1.外部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民族矛盾激化

2.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繁,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4.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二)过程

以时间轴和地图形式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过程。

(三)革命纲领

展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讨论:“两个纲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农民更喜欢哪个纲领,为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资政新篇》认为应该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教师提问:“为什么两个纲领都未能实施?”引导学生回答,都具有空想性,前者绝对平均主义,后者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相应的社会实施条件。

(四)失败原因

材料一:洪秀全、杨秀清占据南京以后......把享受和特权放在首要地位。洪秀全改两江总督府为天王府,尽其奢华营造天王府。为了显示特权,杨秀清还设立各种酷刑,如鞭打、枷杖、斩首、五马分尸等。

——苏双碧《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材料二:农民革命可以给封建统治秩序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农民阶级不具备新的生产力,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毛泽东

  材料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决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范文澜

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③领导集团的内讧和腐败④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五)影响

材料一:自1853年夏天以后,中央财政已拨不下军费……财权和兵权……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材料二:尽管太平天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的经历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处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汉族官僚地位上升

 

二、固本安邦: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

(一)目的

剿发逆→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勤远略→对外抵抗外来侵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二)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三)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四)内容:

学生结合教材,填写表格:

 

讨论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材料一:中国统治者,包括李鸿章,普遍持一种中国已有现代化的错觉。

——薛斐尔给美参议院海军委员会主席的信

材料二:......装备着现代化武器的中国军队仍是一支中世纪的军队,中国政府仍是中世纪的政府,这个政府最高决策层中最开明的政治家的头脑,也还停留在中世纪。”

——薛斐尔给美参议院海军委员会主席的信

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中国统治者会有中国已出现近代化的错觉?为什么薛斐尔认为中国依然是一个中世纪的国家?

(五)评价

①进步性: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局限性: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三、风雨飘摇: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边疆危机

1、西北:1865-1877年,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1875年左宗棠

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1884年新疆建省

2、西南: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85年镇南关大捷、1885年台湾建省

3、东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背景:

“强兵为富国之本……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1868明治天皇《亿兆安抚之宸翰》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急需向海外扩张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口出兵朝鲜

2、战争过程:以视频形式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3、战争结果:签订《马关条约》【讨论】:《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2、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客观上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各阶层掀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习题拓展】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写道:“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1)近代各政治流派“完全一致”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什么?

救亡图存

(2)有人用“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形容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其中“自我疗伤”是哪一历史事件?

“自我疗伤”--洋务运动

“温药慢治”--戊戌变法

“猛药重治”--辛亥革命;“开颅洗脑”--新文化运动

 

【教学反思】: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包含内容甚广,包括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整体而言,历史的时序性较强,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较为紧密,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内容。同时,由于本课内容繁多,如何确立教学立意,如何把握教学重点是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中的难点。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深重的内忧外患,既是一个古老的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艰难转型的时期,也是“王纲解纽”开始走向早期近代化的时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近代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作为背景,以“历史合力下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为主线,将重点探讨内容定为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的内容及特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以及《马关条约》各项内容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能做到启发式提问,能够突出讲解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弱化了“边疆危机”这一教学内容。作为新教材新增添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并未过多涉及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在整个中国史的教学过程中,国家是贯穿古代史和近代史的主线内容,维护边疆安定,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进一步突出“边疆危机”这一子目中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成就,同时也可将其与洋务运动的成果相联系,将收复新疆作为对洋务运动成果的检验,进一步强化各子目之间的关联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