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第一,师德要求: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合作包容,无违背师德师风言行,服从工作安排,有大局意识,善于沟通;
第二,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对本研究项目感兴趣,与领衔人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够培养和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教科研能力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职责任务。有志于历史教学研究,具备一定写作能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
2.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目标
第一,每学期精读研究至少一本历史教学类书籍,并做好相应的随笔记录与心得撰写,并随时把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整理成文字,提高理论知识素养;
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打造高效率、人文化课堂;对于有提升空间的班级,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措施,努力取得较大程度提升;
第三,积极进行历史研究课的实践探究,把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认真上好研究课。倾听专家指导做好记录,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找出不足加以改进;
第四,参加工作室团队活动,实现历史教师专业化的螺旋式发展,每学期争取发表一篇论文或在教学论坛上进行重点经验介绍与交流一次。
3.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制度保障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由工作室负责人领衔,组织各成员共同协商,拟定工作室的章程。明确本工作室会议时间、组织分工、阶段目标与各项规章制度,由学校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2)制定计划 工作室成员要认真总结个人成长的经历制定出本人专业发展的计划,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及具体落实措施;
(3)理论学习与主题研修 主持人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位成员依据自己的情况制订读书计划,定期集中,开展读书沙龙、教学沙龙等各种主题的研修和交流活动;
(4)教学实践 开设研究课、主题活动,精心设计并实施历史教学活动,并形成文字、及时总结和反思;
(5)项目引领 以项目为平台,提高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在管理模式上采取对工作室成员建立成长档案袋,重视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重点进行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