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山川之美,寻地貌之迹教学设计
——地质作用视角下的四川盆地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说出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明确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教学过程】
【知山川之底】(自主完成)并对答案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
2.表现形式
(1)
(2)
(3)
基本形式 | 水平运动 | 垂直运动 |
岩层的运动方向 | 于地表 | 于地表 |
岩层变化 | 岩层发生 和弯曲变形 |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
对地表的影响 |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 |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
相互关系 | 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 运动为主,以 运动为辅 |
3.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
2.外力作用
1.概念
地球表面的风、 、 、 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 。
3.表现形式,风化、 、 、 、 。
风化: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石蛋地貌)
侵蚀:风蚀雅丹,丹霞地貌(流水侵蚀,红色,沉积岩)
3.地质作用:指由自然力引起的地表形态、地壳的物质组成和能能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 。
3.岩石的类型
成因分类 | 形成 | 典例 | |
岩浆岩 | 侵入岩 |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凝形成的 | |
喷出岩 |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 流纹岩、 、 | |
沉积岩 | 碎屑物质被 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 煤、砾岩、砂岩、 、 | |
变质岩 |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 定的 经变质作用而成 | 片麻岩、 、石英岩、 |
【辨山川之力】(小组研讨)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峨眉山主体的地质基础为背斜构造,后在地质作用下与周边区域“背道而驰”,快速抬升,形成了现今“万丈陡立”的山体。下图为峨眉山景观图。
(1)简述峨眉山“万丈陡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推测峨眉山未来海拔变化,并说明理由。
(3)峨眉山东部紧邻地势低平的四川盆地,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四川盆地的成因。
(1)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板块挤压导致地壳隆升,并使得地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
背斜形成后继续受强大的地壳挤压作用,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峨眉山所在岩块一侧相对上升;
峨眉山在上升过程中不断被风、流水等外力侵蚀,形成了现今“万丈陡立”的地貌景观。
(2)海拔变化:继续升高。
理由:位于板块交界处,且板块挤压运动较为活跃,峨眉山继续抬升;峨眉山岩块位于断层相对上升一侧,海拔继续升高。
(3)板块挤压运动导致峨眉山东侧地区地壳断裂下陷,海拔较周边地区低,形成四川盆地。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成都平原,西止龙门山脉,东界龙泉山脉(两山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面积达到9100平方公里。在山地纵横的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是人类难得的栖息之地。当地古蜀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形成小而散的聚落形式。近年来,成都市“外洪”灾害减轻、内涝灾害加剧。
材料二:成都平原水系图(下图)。
(1)从内、外力角度,分析成都平原的形成原因。
答案①水平挤压(板块运动、地壳运动、板块挤压都可得分),②断裂下陷,③河流从上游山区带来大量泥沙,④出山后流速减慢,泥沙堆积而成。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川中丘陵自三叠纪末期上升为内陆盆地后、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盆地内沉积了一套湿热气候下形成、分布广泛、厚度巨大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即“红层”。 燕山运动使其发生全面褶皱,形成了川中褶带。
结合材料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川中丘陵的形成过程。
答案①盆地内气候湿热流水堆
积形成红色砂岩
②燕山运动时期形成
川中褶带,导致地表起伏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较多,流水侵蚀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川东平行岭谷,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组成,是世界上最显著的褶皱山地带。在山脉顶部常有槽分布,形成一山二岭一槽的形态。下左图为平行岭谷局部卫星遥感影像,下右图为山脉横剖面示意图。
1.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川东平行岭谷形成的原因?
2.想一想山脉顶部易形成槽的原因?
答案(1)地壳受到水平挤压形成一系列褶皱,背斜部分形成山脉;向斜部分形成谷地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为脆弱,易被侵蚀形成槽。
【化山川之疑】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亿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海洋,海底发育水平状石英砂岩,后经多种地质作用,最终形成棱角平直、高大耸立的石林地貌景观(图1)。图2为张家界地质公园某地地质简图和河流分布图。
1.试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张家界石林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远古海洋时期,外力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沉积于大洋底部,经历长期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深厚的石英砂岩;
后期地壳抬升,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并出露地表;
长期接受外力风化侵蚀,垂直崩塌,形成石林地貌景观。
【课后作业】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古纳托位于川西贡嘎山西侧身山顶平台面积近40km2身海拔约4200m身周围峡谷深切身陡坡环绕身平台与周缘谷地的最大高差约600m身地貌学称之为"夷平面"身它与高山峡谷>河谷宽缓构成了地貌演化的不同时期夷平面一旦形成身若地壳加速抬升身又一个地质作用循环开始,下图示意冷古纳托山原地貌及其垂直剖面。
(1)按照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对夷平面、高山峡谷、河谷宽缓进行排序,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指出形成冷古纳托山原地貌的地质作用过程。
(3)分析形成夷平面与丘状高原地貌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视频为引入全面的介绍了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自西向东,从地质作用的视角分析地貌的成因。总结了地质作用这一类题的基本做法,规范了学生的答题习惯,学生反馈效果较好。不足点主要在课堂时间分配,学生活动时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