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张燕楠《冲淤平衡与河流地貌》
发布时间:2023-12-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高考考向:结合具体河流地质图,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辨识长江沿岸常见的河流地貌及其形成的作用力;

2.以长江为例,比较不同河段冲淤状况,分析流水作用的差异;

3.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

1.冲淤平衡对河流地貌的塑造过程。

 

教学难点

1. 溯源侵蚀与河流袭夺;

2.冲积扇的形成与地貌图特点;

3.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纵览长江》】

“从江源的冰川融水到入海口的湿地滩涂,长江自西向东奔腾6397千米。视频中,我们看到上游段的长江气势磅礴,冲刷两岸;下游段的长江温婉静蓄,润泽两岸。在长江不断的冲与淤的过程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河流地貌。今天我们就从河流冲淤平衡的视角来探究河流地貌的发育。”

观看视频,认识长江沿岸的地貌景观。

讲授(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冲淤理论”。冲,就是河流冲刷两岸,侵蚀搬运泥沙的过程;淤,是河流沉积泥沙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下泄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淤积的泥沙量减去冲刷的泥沙量,就是本河段的冲淤量。冲淤量<0,以冲刷为主;冲淤量>0,以淤积为主;冲淤量=0,冲淤平衡。”

第一种情况:冲淤量<0,上游来沙量<本河段水流携沙力,河流冲刷,发生侵蚀作用。

提问:冲刷有哪些类型?

“河流的演变时间非常漫长, 根据美国地理学者戴维斯提出的侵蚀循环学说,河流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不同的冲刷对河床形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溯源侵蚀。

【活动探究一】结合长江水系演变案例和河流袭夺示意图,分析河流袭夺的条件。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过渡】了解了长江源头的溯源侵蚀,再来看看上游的冲刷情况。

【展示虎跳峡景观图】

提问:V形谷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点?

【过渡】河流中下游落差小,坡度较缓,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谷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展示槽形谷图片】

提问:槽形谷的地貌特征?

自主学习,了解冲淤理论基本内容。

 

 

 

 

 

 

回答问题:“分别是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表格。

 

小组活动,“两条河流间的距离较近;两条河流存在位差;低位河的侧蚀或溯源侵蚀强烈;”

 

“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侵蚀作用以溯源侵蚀和下蚀               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       形。”

“宽而浅,横剖面呈槽形。

讲授(二)

 

 

【过渡】第二种情况,冲淤量>0,上游来沙量>本河段水流携沙力,泥沙淤积,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常见的有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等。我们自上而下,逐一认识这些河流堆积地貌。

【活动探究二】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其出山口处形成面积较大的冲积扇。四川省都江堰市在该冲积扇上建城发展。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冲积扇的成因并描述冲积扇的地貌特征。

(从形态、地势、沉积物颗粒、沉积物厚度等角度)

“河流从上游山区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展示河漫滩图片】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河曲,河流在凸岸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展示三角洲图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水流缓慢,河流所挟带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

 

 

 

 

小组讨论,思考问题。

 

 

 

“形态呈扇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水系呈分散状,水流不稳,河道较浅。”

 

 

“地貌特征:地势平坦宽广,沿河呈条带状分布。”

 

 

 

“地貌特征: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讲授(三)

【过渡】第三种情况,冲淤量=0,河流冲淤平衡。河口海岸地处陆海交界的过渡地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带。三万年前至今,长江口海岸线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海岸线位置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河流。在图中任一海岸线位置稳定时期,海岸线处冲淤平衡。

河流的水文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短时间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冲淤不平衡才是常态。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河流阶地就是冲淤交替下的产物。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播放河流阶地形成视频】

【活动探究三】结合视频和河流阶地形成过程示意图,分析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其特点。

【教师总结】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河流阶地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阶地上发展农耕,建聚落,寻找矿产等。

 

 

 

 

 

 

 

 

 

 

 

 

“地壳间歇性抬升;侧蚀、堆积、下蚀交替进行。”

“一般来说,阶地位置越高,离河流越远,形成时间越早;阶地有几级,地壳抬升就有几次;阶地的沉积颗粒越大,反映当时流速越快;相邻阶地之间的高差越大,反映当时抬升的速率越大。”

课堂小结

从时间尺度来看,河流的冲淤平衡就是河谷的演变。从空间尺度来看,河流冲淤平衡就是河流地貌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河流地貌应该比较熟悉了吧。我们回过头再看学案第一页的温故知新,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长江漫漫,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如同我们的高中三年时光。当我们身处高巅,当有河流冲之力,勇往直前;当我们身处低谷,当有河流淤之量,厚积薄发。希望大家也能够冲淤平衡,明年六月,金榜题名。

作业


 

【教学反思】

河流地貌是高考的高频率高分值考点,高三一轮复习时应该重点关注,夯实基础,提升难度。近几年来,冲淤平衡渐受关注,相关题目层出不穷,而河流的冲淤过程就是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本节课以长江为载体,引入冲淤平衡理论,讲解长江沿岸各河流地貌的形成。冲淤理论分为三种情况:冲淤量<0,河流以冲刷为主,冲刷类型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冲淤量>0,河流以堆积为主,出山口冲积扇、中下游河漫滩、入海口三角洲;冲淤量=0,河流冲淤平衡,海岸线的演变与河流阶地的形成。从时间尺度来看,冲淤平衡就是河谷的演变过程;从空间尺度来看,冲淤平衡就是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关于本堂课的几点反思:

优点:

1.创设了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直观生动的体验

本节课所有呈现给学生的地貌景观皆是长江沿岸的实景图,保证了教学的真实性,加强

了学生对长江的了解认知。

2.合理设计了探究活动,师生互动和谐高效

本堂课的学生活动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注重问题的递进与引导。本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探究活动,学生均认真参加讨论,课堂活跃度较高。虽然本节课是在外校借班上课,但是学生们毫不怯场,在我的带动下,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3.精准把控了课堂时间,内容充实,节奏欢快

在正式开课前,我在本校进行了三次试上,而这三次试上均没有按进度完成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节奏把控不当。试上结束后,我自己一个人掐着钟表反复模拟授课,将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好。正式上课当天,我一边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一边悄悄关注时间,做到松紧结合,本堂课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所有授课内容。

问题:

1. 过渡环节不自然

从收到开课通知到正式上课,只有两周时间,准备得不充分,很多细节内容都没有关注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应该再多推敲,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2.重难点的突破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是工作的第四个年头,首次任教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不足,对重难点的掌握还有所欠缺,不能做到深入浅出高屋建瓴,接下来还需不断努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