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授课教师:房源晟
授课时间:2023.10.27 地点:正行中学高一(6)班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尽管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点在清朝,但明朝打下的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朝的疆域变化、兴亡时间,通过时间轴呈现关键时间节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 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 探究郑和下西洋政策的影响,了解明朝海禁与倭寇的关系,明朝中后期面临的西方殖民者东侵和戚继光等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史实,培养学生的主权意识和爱国情怀;
4. 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三中的房老师,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堂历史课,希望能为大家带来难忘的四十分钟。
【新课导入】
PPT呈示:表格
教师活动:相比于今日,明代的常州地域广阔、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才辈出,是江左名都、鱼米之乡,也正是大明风华的缩影。
【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明清时期是一个传统与创新交织、保守与开放并存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现在,请跟随我,一同走进明王朝,领略大明风华。学习第12课的内容。
PPT呈示:封面
学习任务: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
一、大明之制: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过渡语:明王朝取代蒙元政权,它的建立者是汉家平民子弟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渐次统一全国后,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就连清朝的统治者也肯定他的功绩,称赞他“治隆唐宋”。
PPT呈示:子目页
驱动问题1:朱元璋在政治上最有力的举措之一,就是废除了胡惟庸的丞相之职。请同学们概括朱元璋废宰相的原因是什么?。
PPT呈示:材料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官吏升降),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卷三〇八
学生活动:一方面,朱元璋认为前代常有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朝政不稳,是造成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当朝宰相胡惟庸独断专行,欺君罔上。
教师追问:那朱元璋认为废除宰相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职能部门相互抗衡,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决策,政局稳定。
教师追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刚建立明朝时不废除宰相呢?朱元璋这一举措是否还有其他意图呢?
PPT呈示:材料
杨宪等人尝言:“李善长无宰相才。”太祖曰:“善长虽无宰相才,与我同里,我自起兵,事我涉历艰难,勤劳薄书,功亦多矣。我既为家主,善长当相我,盖用勋旧也,今后勿言。”
——《国朝典故》,卷四
教师活动:李善长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官拜左丞相,右丞相是徐达。
驱动问题2:这些人多是武将,他们能胜任文官的工作吗?那朱元璋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追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最看重李善长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建立大明之初,朱元璋委任部下,最看重的是他们的地位和资历,并非能力。
教师活动:胡惟庸很快取代了其他宰相,他同样也是朱元璋旧部中的一员。早在1355年,朱元璋军队夺取和州后,胡惟庸便从家乡定远赶来投奔,后在同乡李善长的举荐下被任命为太常寺卿。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胡惟庸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1373年先后任右丞相、左丞相,成为文官集团的首领。
驱动问题3:所以朱元璋认为必须要废除丞相的原因还有什么?
学生活动:开国功臣武将势力威胁政权,遭到皇帝的猜疑。
驱动问题4:废除宰相以后,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学生活动: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职能部门,工作压力倍增。
驱动问题5:阅读教材第71页正文部分,告诉我,明成祖是如何解决他父亲面临政务繁重的问题的?
学生活动: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形成了“内阁”
教师活动:好的。那么接下来请大家继续阅读教材的内容,思考这么几个小问题。
驱动问题6:明朝内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地位如何?
学生活动: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驱动问题7:结合“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思考,内阁首辅本质上是宰相吗?
子问题:为什么不是?内阁的权力来源是什么?他的权力合法吗?明朝内阁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内阁权力源于皇权,权力并非合法,不稳定,无法有效制约皇权,内阁是明朝皇权加强的产物。
驱动问题8:明朝后期政治领域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先来看明朝震动全国的一桩大冤案。
PPT呈示:图片、材料
教师活动:郑鄤,明代常州府武进县横林人,他的墓地现处在武进遥观镇前杨村。他是天启二年科举进士,后入翰林院,因弹劾大太监魏忠贤遭降职回乡。魏忠贤被诛杀后,崇祯八年郑鄤再次入京,因顶撞内阁首辅温体仁,陷入党争,又被温体仁指使武进县中书舍人诬告其“杖母不孝”、“奸污妹妹”,被捕入狱,虽证据不足,但仍于崇祯十二年由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刀割3600片,肉片被当街售卖。
教师追问:郑鄤的冤案说明朝堂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矛盾加剧,统治危机出现。
驱动问题9: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创新而成。接下来看一看明朝的政治结构与前代相比,哪些是创新,而哪些又是传承?
PPT呈示:图片、文字
唐朝政治结构、明朝政治结构示意图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成为秘书机构;
2、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
3、明政府在地方设三司,分掌地方的行政、司法和军政,三司直接隶属中央。
子问题1:我们从中央层面来看,哪些机构变了?哪些没有变?
学生活动:(1)创新:①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了内阁制度;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子问题2:从地方来看,元朝在地方设立什么机构统领地方事务?明朝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③地方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
(2)传承:仍然保留六部,具体负责全国行政事务。
教师追问:好的,我们再总结一下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枢机构权力运行的机制上来看,明朝传承前代怎样的思想?
学生活动: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教师追问:从政治制度的本质上看,明朝仍然是?
学生活动:强化皇权,君主专制。
教师追问:从施政目的上看,明朝统治者希望?
学生活动:集权统治,维护稳定。
PPT呈示:知识结构
学习任务: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二、大明之治:明朝经略陆海边疆
过渡语:明初70年的时间里,社会趋于稳定,成为一个太平盛世。进入中期以后,内陆边疆和沿海形势日趋紧张,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引起朝野上下的警觉。接下来,我们将目光由国内移向陆海边疆,看看明朝是如何经略内陆与沿海边疆的。
PPT呈示:明朝形势图
PPT呈示:材料
明朝希望“华夷一家”,共享天下太平之福。针对广大的边疆民族聚居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怀之以恩,待之以礼”“因俗而治”“以夷治夷”。
——彭军著:《明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5页。
驱动问题10:阅读教材第73-74页,概括课文中提到的明朝的内陆边疆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找出明朝“怀之以恩,待之以礼,因俗而治”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在找到以后用红笔在地图和课文中圈画出来,请几位同学上来为我们在地图上标记出来。
学生活动:①蒙古地区:重新修筑长城;武力防御(土木之变);订立和议,册封俺答汗(俺答封贡);恢复并扩大边境贸易;②西藏地区:册封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委任藏族上层;③东北地区:册封首领、设奴儿干都司。
PPT呈示:图片
驱动问题11:明朝的边疆治理对国家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PPT呈现:材料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也未曾都进行编户齐民,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彭军著:《明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8页。
学生活动:①政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②经济: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社会发展、文化交流;③文化:促进边疆地区人民对中央的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教师活动:我们再来看沿海。明朝厉行海禁后,倭寇活动频繁,造成巨大破坏。
驱动问题12:明朝中期以后,为何沿海倭患不断?海禁政策与倭寇的肆虐有何内在联系?
PPT呈示:材料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
——谢杰:《虔台倭纂·倭原二》
学生活动:海禁使得明朝中期以来蓬勃发展的私人海上贸易受到沉重打击,朝贡贸易被关闭后,沿海走私集团与日本海盗相互勾结,倭患不断。
驱动问题1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3页,归纳明朝政府是如何解决倭患的。
学生活动:朝廷派兵平定倭患。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九战九捷;戚继光在广东、福建与俞大猷合作抗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教师活动:唐荆川的抗倭斗争也影响到了这两位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深刻体现了戚继光的家国情怀。
教师追问:当沿海地区形势稳定后,明朝政府做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学生活动: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海)
PPT呈示:知识结构
学习任务三: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三、大明之势:全球视野中明朝的兴衰
过渡语:明朝实行海禁后,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由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下西洋被称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驱动问题14:请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为什么能下西洋?
PPT呈示:材料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卷三〇四
子问题:郑和下西洋的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寻找失踪的明惠帝朱允炆;耀兵异域,展示中国的富强。
子问题:为什么能下西洋?
学生活动:富:资金实力雄厚;强:远航装备和航海、测绘技术领先世界;明朝政府大力支持。
教师活动:郑和下西洋时,将一些海外国家进贡的珍宝随船带了回来。其中,就有一种当时国人从未见过的动物。中国人将它称为“麒麟”。当时的麒麟外交盛行一时。
PPT呈示:材料
国王将狮子、麒麟、马匹、珠子、宝石等文物并金叶表文,差头目跟同回洋宝船,进献朝廷。
——马欢:《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
“麒麟外交”仪式不仅有向周边藩属国家和远夷国家示威,也有吸引他们加入宗藩朝贡联盟的政治目的;更重要的是借助远方诸国的献贡,演示给朝内朝外的本土成员观看,以全方位地确立明朝的中华朝贡体系中心的地位,强化明朝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邹振环:《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麒麟外交”》
驱动问题15:结合材料和视频内容,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PPT呈示:《十年·带路华章,同舟共济》视频
学生活动:对外: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推行和平外交,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推动文化交流;将海外国家纳入宗藩体系中,维护明朝在朝贡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对内:强化政治认同,巩固封建统治。
PPT呈示:材料
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驱动问题16: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什么以后没有组织官方远航行动?
PPT呈示:材料
郑和下西洋后,明朝逐渐实行疆域收缩政策,未再开展官方远航行动。成化时期,明宪宗曾命太监到兵部查阅档案,兵部尚书项忠寻而不得,原来是被兵部车驾司郎中刘大夏藏了起来。刘大夏说:“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珍宝,于国家何益?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究其有无耶?”
——《刘大夏集》卷七
学生活动: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明朝实行疆域收缩政策,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朝廷腐败,宦官专权;郑和的航海日志缺失……
教师活动:相比之下,正如梁启超所说,在郑和下西洋后的一个世纪里,欧洲航海家积极探索,前赴后继,开辟了新的航路,整个世界开始连为整体。欧洲殖民者的脚步很快踏上了明朝的国土。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取得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占据了台湾。
驱动问题17:请结合教材第73页史料阅读,思考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国人意识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明显领先中国。
教师追问:火药是谁最先发明的?
学生活动:中国。
教师追问:这说明,此时,世界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西方国家积极开辟新航路,技术革新,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
PPT呈示:知识结构
【合作探究】
驱动问题18:明朝的兴衰的历史启示
子问题:明朝社会繁荣兴盛的原因是什么?明朝衰亡的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兴盛:①政治:专制集权强化,官僚体系完备,经略边疆,政局稳定;
②经济:农业发达,工商业繁荣;
③文化:文化繁荣,理学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衰亡:①晚明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剧。
PPT呈示:材料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明朝有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一方面,民间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在世界长期保持经济领先和文化辉煌,众多的历史新因素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却是国家虽在吸收全球化带来的白银货币、军事技术乃至思想观念,但政权体制呈现出巨大的传统惯性,不为新思潮所撼动。就像一件衣服,其他文明改换了样式,而明朝的中国只是点缀了花边。
——赵现海:《十字路口的明朝》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
子问题:能否列举史事说明其他文明改换样式?
学生活动: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殖民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兴起,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
教师追问:中国点缀花边的表现又有哪些?社会性质改变了吗?
学生活动:明朝经济发展,思想活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社会稳定,疆域巩固,但社会性质仍然未发生改变,仍是封建社会。
教师活动:明朝的这种选择,虽违背世界潮流,但却很合理。这是地缘政治、文明传统和王朝性格综合的结果。我们研究历史,要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分析,不能苛责古人。
无论如何,明朝的中国,依然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明朝中后期充满着发展与变革的机遇。但明亡后,随着清朝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新建立,晚明的曙光迅速消散,古老的中国依然未能突破传统帝制的藩篱。这就成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教师活动:最后,房老师留给大家一个思考题,供同学们课后探究。
PPT呈示:材料
历史的进步需要时间,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英国整整走过了 474 年!而明朝自洪武开国到崇祯自缢,共历276 年。明中期后内阁已形成了完整的运作程序,可以独立处理政务,有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廷竟能正常运转。
——薛权开:《法度、尺度与温度》
【课后探究题】
若再借明朝200年,繁荣的商品经济、崛起的中产阶级、觉醒的早期中国式民主启蒙思想,这些能量能否持续壮大、推动内阁制向近代转型?请说明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大明风华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 大明之制: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专制强化)
2、 大明之治:明朝经略陆海边疆(版图奠基)
3、 大明之势:全球视野下的明朝兴衰(知古鉴今)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反思
历史组 房源晟
今天开设的一节公开课是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备课前我阅读了一些明史专著和期刊论文,形成了基于范导式教学模式的关于明史的完整的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尽管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点在清朝,但明朝打下的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本课在设计上以时间为主要线索,梳理明朝兴衰的全过程,以发展性任务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侧重分析明朝政治制度演变和边疆治理。本课的设计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堂与学生的互动频繁,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过程中,激发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提升。
本课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处理还应当更为简洁,基本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