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政治组 朱丽娟
课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
学习目标 | 1、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 2、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梳理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不同类型。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明确人们只有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懂得认识具有反复性,理解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 ||
课时 | 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 问题探究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图片:本校暑期关于规范和优化儿童绘本质量的调查
图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阅读教材,说明全国人大的职权。
对比两句话: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如果你要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材料:冥王星
课堂小结 |
1、在这么多的实践活动中,实践的主体是谁? 2、他们工作(劳动)的对象是物质范畴的还是意识范畴的? 3、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使用的工具(手段)是物质范畴的还是意识范畴的? 4、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所想皆成现实? 5、这些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6、人们的实践活动在每个时期都是一样的吗?以种田来例来说明。 7、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人们的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在做,那么我们的实践活动有没有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 8、一件工作可以一个人来完成,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实践活动可以离开他人和社会?
思考:1、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什么方式(途径)来获得? 2、别人的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是怎么获得的?
1、冥王星为什么一开始被认作是大行星,后来又被剔除出去?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2、我们一再修正对冥王星的认识,那么现在对冥王星的认识是不是就已经完结了? 3、就具体到冥王星从大行星降到矮行星,是什么促使我们对冥王星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变化? 4、冥王星最初被发现的时候,把它认作是大行星,“新视野号”的探测把它降级为矮行星,而 “新视野号”近距离的探测让我们再次修正对冥王星的认识。那么是什么来判定我们的认识是正确与否呢? 5、人类耗资无数去探索太空、认识太空,到底是为了什么? | 通过熟悉的同学和老师的调查行为,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这三个问题,理解实践的含义
前三个问题结合第四个问题,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理解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理解实践具有历史性性
理解实践具有社会性
通过两句话的对比,理解获得认识的途径和唯一来源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
理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
反思 | 本课从本校暑期关于规范和优化儿童绘本质量的调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贯穿课堂,来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用冥王星地位的转变材料,直观清晰,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课堂中发现,学生们对于机械种田前的人工劳动并不熟悉,可以再找更合适的材料来创设合理情境。 | ||
评课 | 本节课本节课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尤其是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点中一例到底,生动活泼,直观精确,课程活动开展生动有趣,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了多课程,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运用,充实了课堂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