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刘婷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发布时间:2023-11-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神山蕴美玉,圣水润和田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岩石。

2.结合实例,说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情境导入】

在距今十几亿年的地质时期,新疆南部还是一片海洋,白云岩广泛沉积,之后在变质作用下转化成白云质大理岩。3-4亿年前,该地区的岩浆侵入作用引起白云质大理岩的再次转化,最终形成玉石。喜马拉雅运动开始后山脉隆起,隐藏山体中的玉石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裸露在地表,即和田玉山料。外力作用继续,和田玉山料最终以小块、浑圆的外形沉积在下游河床或河漫滩上,这就是和田玉籽料。

 

思考1.结合材料,①白云岩 ②和田玉山料 ③和田玉石 ④白云质大理岩 ⑤和田玉籽料按形成时间进行排序?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岩石?

 

【知识总结】一、岩石的分类与成因

分类

形成原因

常见岩石

典型特征

用途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壳上部

冷却凝固。

     花岗岩

结晶颗粒较    

岩石  ___

花岗岩常作为建筑材料,且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玄武岩流纹岩

安山岩

结晶颗粒较    

       构造。

 沉积岩

地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侵蚀   而产生的碎屑物质,被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砾岩 砂岩   页岩 (河湖沉积或滨海沉积)

 石灰岩 (温暖的浅海环境下沉积)

    构造,可能含有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已成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结构等发生变化

石英岩、大理岩

板岩片麻岩

岩石坚硬,其特征由原岩决定,有块状、板状、片麻状构造等。

大理岩主要用作雕刻和建筑材料。

 

【找一找】结合三类岩石的典型特征,将岩石标本的序号对应到相应的名称下?

思考2.将①白云岩 ②和田玉山料 ③和田玉石 ④白云质大理岩 ⑤和田玉籽料填入图中合适位置,以表示和田玉籽料的形成过程。

【知识总结】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及岩浆的相互转化

规律总结:

3进1出是:__________

1进3出是:__________

2进2出是:__________

2.“三大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变式图(图中空白处代表“岩浆”与“三大类岩石”)

           

 

思考3. 从地质作用角度,描述和田玉的形成过程。(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地质运动。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并促使自然环境不断演化。

 

【迁移应用】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主峰海拔 1474m,瀑布飞泻,景色秀美,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庐山秀峰主要由花岗岩经变质而成的片麻岩组成。右图为“庐山秀峰瀑布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示山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8 分)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运用图像及示意图,解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能够说出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内力和外力作用。

能够结合示意图,解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能够绘制示意图,解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三大岩石及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

能够结合真实情境,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分析地质作用过程。

 

 本节课的优点有:

1.主线贯穿,一境到底:本节课利用和田玉籽料的形成过程,将“岩石的分类与成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两部分知识贯穿起来,并尝试突破学生在“地理过程类”答题上的难点。

2.问题设计,层层递进:“能够结合真实情境,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分析地质作用过程。”是本节课评价目标的水平4层级,为达成这一目标,设计了3个小问题:从简单的时间排序,到示意图的填图,再到用地理语言去描述形成过程。层层加深难度,逐步落实水平4

3.活动多样、以生为主:对于“岩石的分类和成因”,通过“找岩石标本”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通过创设问题——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的模式来突破难点。两个活动均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仍需改进之处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应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时间分配上,没有给到足够的时间去处理重点突破难点。若能在“岩石的分类和成因”上再精简一些,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