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分布。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气压图、风向图。
五、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1.漂洋过海来炸你
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以后,到1942年,随着美国和盟军的反攻,尤其是在所罗门战役后,美军采取蛙跳战术,让日军连年吃败仗。日军一时面对盟军的反攻有点手足无措,希望能够摆脱困境。这时候,日本一位名叫荒川秀俊的气象专家向日本军部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和一张气球炸弹的设计图。他表示,经过自己的研究表明,北半球的冬季中低纬度的高空存在着一股由东向西的气流,这股气流的宽度达数百公里,平均速度在80米每秒,且基本位于北纬30到38度之间。
在冬季,日本的九州岛上就存在着这股气流,并持续几个月之长。日本根据荒川秀俊的建议,制作了大量能够升到12000米高空的气球,并在1942年开始先后分批放飞了9000多枚气球炸弹。这些气球炸弹升到高空后,随着气流一路向西,花费2到3天到达美国上空。
由于北美上空气流速度变缓,氢气泄漏,气球炸弹开始降落,数百枚炸弹落在了美国土地上爆炸。尽管美国派出了战斗机升空拦截,但因为气球极难被雷达发现,而且它飞行的12000米高空,在当年战斗机是很难爬升到这样的高度,因此美国的拦截计划其实并不好。根据美国记录在案的气球炸弹有400多只,这些炸弹飘到了美国各地,给当时的美国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这些汽球炸弹还飘到了墨西哥。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023年2月,一个流浪气球使美国恐慌。气球从中国出发,漂洋过海,穿过阿拉斯加、加拿大,一路“流浪”到美国。美国主流媒体,称其为“中国间谍气球”,强调气球飞越美国空军基地和导弹联队驻地等敏感地区收集信息。政客纷纷妄称“中方严重侵犯美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我国外交部2月3日发布信息:此气球是一个用于气象科研的民用性质飞艇,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该飞艇严重偏离预定航线”,这件事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误入。
解释中国气球飘到美国的原因?
【知识回顾】
回顾热力环流图,并完成填空。
近地面气温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温较低,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大气环流】
1. 概念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作用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促进全球水热平衡)
3.影响因素
高低纬度受热不均
地球自转(自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表性质(陆地or海洋)
【探究活动一】条件一:高低纬受热不均
假设条件:
1. 地球不自转; 2.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3.地表性质均一。
请思考:
(1)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2)受热不均,地球上的大气如何运动?
【探究活动二】条件二:高低纬受热不均+地球自转
假设条件:
1.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2.地表性质均一。
思考1:以北半球为例,地球上的大气如何运动?并完成填空。
低纬度环流圈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
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称为盛行西风带。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称为东北信风带。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思考2:描述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画出三圈环流。
思考3:形成近地面气压带的主要因素?
热力因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因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小结)找规律、巧记忆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一样,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小试牛刀】
右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六、教学反思
以流浪气球导入,整节课围绕气球从中国出发,漂洋过海,穿过加拿大,一路“流浪”到美国为情境贯穿始终。模拟学生接到外交部的任务,问题层层递进。通过假设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地表性质均一,假设二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地表性质均一,探讨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七、教学评价
本堂课一境到底,气球的流动方向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解决问题。课程活动安排合理,北半球师生配合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南半球生生合作探究,问题层层递进,高效利用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