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青少年抑郁,班主任可以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3-06-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坤玲

苏格拉底认为,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地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往前走。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是24.6%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能为这些孩子做什么?

陈默老师是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采访中,陈默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因素,现在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90年代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外部环境因素,外部条件改善就解决了。现在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

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但是 孩子长大后会发现,他没有办法报家人的恩,因为家人要的是他去读名牌大学。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家庭?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

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拥抱生活的样子。 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的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原来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

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破房子里有个妈才成其为。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

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 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

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这个就是 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 内化了。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 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班主任?

👉好班主任标准之一——提供社交环境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随时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伙伴疯玩。通过这种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孩子可以遗忘压力、发展人格,也教会了他们遵守规则,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预演。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那么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提供孩子们自由交往的环境。

我经常跟幼儿园园长做讲座时说,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只要保证孩子安全就可以了。让孩子们自己交往自己玩,不要去教什么拼音、加减法。

知识哪里不能学?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玩过,长大就会很作,等老了临死了还会很作。儿童时代要让他有快乐的记忆。

👉好班主任标准之二——不是竞争比赛的场所

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是对人性的摧残。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师灌输第一名的观念,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老师对他们总是笑眯眯的,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让孩子们对班主任教育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班主任是去跟人家比赛的地方。

去班主任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班主任当成一个竞争场所。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压的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

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这样的后续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有些从小学习优秀的学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一有点不顺,就可能出现病态、跳楼、猝死等情况。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是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他就没有能量来抵抗。从小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好班主任标准之三——评价以过程为导向

班主任里不该给孩子做太多确定性的评价。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评价。

如果得不到欣赏性的评价,他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

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是以目的为导向。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况,平时学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班主任是一个训练你思维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地方。

👉好班主任标准之四——老师要会跟孩子沟通

很多时候不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老师讲话方式、教育方法的问题。

比如有个同学漏做十道数学题,老师可以这样说:数学是需要严谨的思维的喔,今天你把这十道数学题漏掉了没做,你明天做的时候要严谨一些哦,老师觉得你明天肯定不会漏了,对吧?来,我们拉个勾。也可以这样说:你怎么回事啊,你在数学上从来不用心。

小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敞开的,用前者的方式对于后续的教育就很有利,用后者就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排斥。

 

不同年龄的教养秘诀

关于孩子的长期教育,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则:

👉03岁,每时每刻关注他。

👉36岁,诚心诚意陪伴他。

👉612岁,真真切切喜欢他。

👉12岁以后,实实在在相信他。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如果你不相信他,那么他的行为会是很糟糕的,他永远也长不大。你只能相信他。

一开始从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那样才能像个人。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会得到一个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