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齐心攻克“伪勤奋”下的“真懒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但在中小学课堂上,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造成学习困难学生不断增加,厌学学生的比例不断攀升,这是当前中小学课堂中存在的最大困境,且在高中课堂尤为突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联合家庭一起,家校共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根除学生“伪勤奋”现象下掩盖的“真懒惰”,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真实、深入和主动。
关键词:“伪勤奋” 虚假学习 家校共育 高效 主动性
学习是一门学问,包含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变量,任何一种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真实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状态。然而随着学生学段增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伪勤奋”现象也愈发明显,继而在高中阶段达到顶峰。“伪勤奋”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心理机制,它常常会使人们沉浸其中而不自知,甚至还会带给学生自己一种感天动地、自鸣得意的错觉。本文主要从高中生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家校共育解决学生“伪勤奋”掩盖下的“真懒惰”,如何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虚假学习为真实学习。
一、“伪勤奋”现象概述
顾名思义,“伪勤奋”是一种缺乏明确目标,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勤奋而人为表现出勤奋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仪式抵消”,是一种缓解内心不适的心理防御机制。通俗来讲,一个人越是缺失目标和动力,越是害怕自己堕落颓废,就越会通过像完成某个仪式一样的勤奋努力来化解自身的焦虑。遗憾的是,这些不具备任何现实功能的刻苦,只不过是披上了勤奋外衣的另一种较为高级的懒惰形式。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压力等各种原因,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伪勤奋”的学习现象,但通过观察会发现“伪勤奋”下隐藏的其实是“真懒惰”,它的本质即是虚假学习。所谓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自己,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课堂中学生不理解不明白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但是又会装出认真学习的状态,配合教师的提问及其他要求。”学生这样的学习建立在对知识内容不理解不明白的基础上,只是由于教师的示意才做出了相应的配合,并不能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很多学习行为完全无效果。据研究表明,学生虚假学习的情况从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产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现象越来越明显,到了高中阶段,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伪勤奋”学习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的内容缺少兴趣,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 跟不上教育教学的节奏。同时,他们往往还会表现出遵守纪律,比如坐姿非常端正,对教师察言观色,与教师高度配合,紧跟教师的步调,不对教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干扰。
“伪勤奋”的学生往往会在表面上表现出极度认真的状态,他们紧跟教师步伐,笔记极其认真,因此很容易在形式上迷惑教师,甚至迷惑自己,但实际上毫无学习效果。“伪勤奋”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
1.停留于舒适区
首先很多高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往往选择停留于舒适区,有些人看起来很勤奋,实际上只是机械的努力,不断重复某个简单的动作,这种努力产生的效能很低。他们花大量时间重复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只愿意做自己最得心应手的那一步,比如机械地抄笔记。那些记笔记最勤快的学生,不管老师讲什么写什么,都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不加以思考的一股脑都抄下来,把笔记本抄得满满当当,且特别精美,营造一种自己很努力的现状,实际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没有听懂,课后看笔记也看不懂,甚至连笔记都不看,只是在本子上留下自己“努力”的痕迹。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只把时间花费在最喜欢的科目上,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压根不会去看。这样的学生看似在努力,实则是在耍小聪明,在偷懒,在配合自己表演,这些都是“伪勤奋”的具体表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有稍微掂一掂脚能够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需要思考,需要克服困难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才算得上“真勤奋”。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刷题只刷简单的题目,遇见难题或者不会的题目,要么空着不写,要么直接看答案,从来都不会独立思考。
2.缺少总结反思
其次,“伪勤奋”的学生只会埋头苦学,从不总结反思。善于学习的人,一定是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然而很多“伪勤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要整理错题,他们的错题本往往做得既漂亮又全面,只要是做错的题目上面都有记录。但是他们也往往在做的过程中压根不会加以思考,只是一味地机械抄写,觉得自己把内容抄上去就是完成错题整理,缺少了总结反思的过程。厚厚的错题本、摘抄本只是无灵性的壳,没走学生的心,几天后错过的题还是做错,工整的错题本成了摆设。《论语》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此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埋头苦学,更不能只凭借自己的直觉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善于反思自身,做到“每日三省吾身”。
3.低效利用时间
最后,“伪勤奋”还体现在学生喜欢“打疲劳战”,他们会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把熬夜当作光荣的战绩,晚上学到凌晨,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老师讲的内容根本听不进去,然后晚上又继续补老师白天讲的内容,这样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这是自欺欺人的努力。
“伪勤奋”的现象往往存在于班级的中等生之中,这些中等学生由于未完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思维不够敏捷,为了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待,选择虚假学习的方式来蒙蔽自己,这样的“伪勤奋”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俗话说:“一个人戴面具久了,就摘不下来了”,同样,一个学生如果习惯于虚假学习,伪装勤奋,那么就会陷入努力的误区,找不到真正努力的方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伪勤奋”不仅浪费时间,更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学生虚假勤奋了一个月,考出来的成绩毫无起色甚至还有退步,那么学生必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除此之外,如果学生“伪勤奋”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教师就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调整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成效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有助于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反思形成合适的改善措施。”
二、“伪勤奋”产生原因
1.繁重的学习压力
当前,紧张的生活节奏与高度的学习压力是中小学课堂存在越来越多“伪勤奋”现象不可避免的原因,在高考的压力下,高速运转的压缩化的课堂进度与学生缓慢的学习历程形成冲突矛盾,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没有被关注和解决,从而造成巨大落差,让学生不得不装作勤奋,虚假学习。学生面对过多过繁的学习任务,没有办法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只能“明日复明日”,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日复一日,拖欠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知识没法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下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师长的殷切期望
“伪勤奋”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中等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内心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由于基础或者学习方法等问题,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面对家长和教师们的殷切期望,他们出于不想让家长和老师对自己失望的原因,往往只能选择假装勤奋来蒙蔽家长和教师。来自于家长和教师对他们过高过严的要求,让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学习进度跟不上,另一方面不想受到家长的批评,不想师长对自己失望,在这样的矛盾之下,很多学生就会利用虚假学习作为缓兵之计,从而让师长觉得最起码学习态度没有问题。
3.主观能动的缺失
相对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与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殷切期望而言,造成学生“伪勤奋”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学习能力的缺失。首先,“伪勤奋”的学生大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与学习目标,他们甚至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在于何处,因此自然而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其次,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少一个明确、详细且适当的计划,即便有计划也没有坚持下来,因此他们对于学习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不知该从何下手。除此之外,大部分“伪勤奋”的学生都缺乏思考,缺少总结反思,没有独立思辨的能力,这些学生可以称之为“行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人”。他们不愿意去思考课堂内容的重点是不是要全部一字不差记下来,做这些事情对自己有没有价值,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因此,在过重的学习压力、过高的要求这样的外因,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缺失这样的内因之下,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只是迫于一些压力,才不得不假装学习,伪装勤奋,最后造成自己学习的困境,也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困境。
三、解决“伪勤奋”的有效策略
如果学生“伪勤奋”现象不解决,那么高中课堂教学困境则会越陷越深,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课堂教学的困境,回归“真实学习”,所谓的“真实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真实经历‘疑、思、悟、用’的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真实建构、能力真实提升、思维真实发展、品格与素养真实养成的学习活动”,这是夯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解决学生“伪勤奋”现象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多方共同合作方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化虚假学习为真实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学生主动用心,提高效率
首先,学生需要提高学习主动性,无论做什么,主动的状态都胜过于被动的状态,更何况是学习。如果学生学习从一开始就是被教师和家长逼着的感觉,那么是学不成功的。因为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时候,“迈出第一步已经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就会使得学生快速陷入“精神疲惫”中,感觉自己已经付出已经成功了。因此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时候,学生的状态、精力都会强于被动。推着走是走不远的,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主动让脚迈出去,才会进入正确的学习区域,学有所得。
其次,学生必须要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勤奋不是懒惰的反义词,效率才是。所有的“伪勤奋”,都是从形式上的孜孜不倦开始的。无论是闲着无聊,白白地荒废时间,还是花时间看书,却什么都没记住,两者之间虽然表面上差异明显,但是其本质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学生尤其是时间高度紧张的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成果,才是化懒惰为勤奋的有效方法。千万不要因为困难就允许自己多花时间,或者使用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懒惰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为便捷的解决方法。因为一旦养成了寻找最优解的思维习惯,就能积少成多,大大提高做任何事情的整体效率。那么“伪勤奋”的情况,自然而然便会不攻自破。
最后,学习不仅要用手用心,更要用脑。学生想要学有所得,积极的行动必不可少,全神贯注的投入也不可或缺。除了这两样之外,思考与总结是更为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具有主观思辨能力的,如果对于某一问题已经原地踏步了很久,为什么不停下脚步好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呢?高中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涯中,最缺乏的便是反思,但恰恰是只有拥有独立思考、多方思考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2.教师认清本质,精准教学
改变高中学生“伪勤奋”的课堂教学困境,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虚假学习”的本质。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到“虚假学习”的本质,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很多教师会把“虚假学习”定义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一旦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除了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就是一味地怪罪指责,最后发现不仅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还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情绪与心理压力。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虚假学习”的背后,是孩子内在知识与能力的欠缺导致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因此,正确认知“虚假学习”的本质,帮助学生找到整个学习链条上会而不熟的节点,重新补足缺失的知识与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虚假学习。
认识到学生“伪勤奋”学习的本质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精准教学。不管是课堂的精心构思,个性设计,还是评价上的科学测评,多元评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的本质,帮助学生确立明晰的人生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教师需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从被动的、虚假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真实的学习,从而改善“伪勤奋”的课堂教学困境。
3.家长尊重接纳,提供后盾
来自于家长的殷切期望与严格要求,无形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作为学生“温暖的港湾”,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与接纳,让孩子放下内心的包袱,这是一切得以改变的前提。学生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感受,从某种角度上讲,学生假装学习也是避免被家长批评或担心家长对自己失望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他们往往认为:只要伪装一天不被戳破,这个措施就是成功且有效的。那么只有当父母彻底了解孩子,并对自己孩子当下的真实状况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接纳时,孩子才有可能放下内心的包袱与负担,在父母面前表露真实的自己,把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如实暴露出来,进而让问题有机会得到及时解决。
对于学生“伪勤奋”的学习现象,只有家校齐心协力,共同协作,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高效学习。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素养的提升,以及家庭教育品质的改善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明灯与人生路标。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携手共进,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晨.学生学习困境的分层解析和整体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3):55-58
[2] 岳聪、帅玉亮.“虚假学习”呼唤“真实学习”[J].四川教育,2019,(4):35-36
[3] 丁萍萍、李如密.课堂上的假性学习:表现、原因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9,(6):77-80
[4] 王伟.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归因与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21):18-21
[5] 郑太年.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对话: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9,(4):59-65
[6] 陈静静.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误区与解决方案[J].教育发展研究,2017,(18)
[7] 付亦宁.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J].全球教育展望[J].2017,(7)
[8] 陈静静、谈杨.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