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良好的师生沟通,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并建立起友谊,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进而产生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让老师们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巧妙搭配,“组合式”挑选谈心对象01
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拉进和学生的心理距离02
案例一: A老师:小丽,我发现你最近上课有点无精打采的,你怎么了? B老师:小丽,最近天气温差比较大,你睡得好吗? (A老师的话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要批评教育自己,而B老师的话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在关心学生的睡眠、身体状况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学生最近的心情,和家人的相处,和同学的关系,学习的压力等等,逐步打开话题) 案例二: A老师:这次叫你们出来,是想了解一下你们最近的情况,学习啊,人际关系啊,情绪状态啊等等,大家都说一说吧。 B老师:我发现这次调研,有不少同学都很认真对待,所以我想找你们出来,了解一下这个阶段其实你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C老师:周末的时候,我发现班群里不少家长都上传了你们在家里劳动的照片,你们很不错!我就想再了解一下你们周末的情况,比如和家人有什么亲子活动,去了哪里玩? (A老师的开场白过于直白,有点“问讯”的味道,容易让学生感到紧张,而且问题太多也不知道从何说起;B老师和C老师都以具体的情境开场,贴近学生,并以鼓励开头,容易让学生放松下来,且有话可说。在打开话题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关注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识别心理危机03
比较以下老师在这方面的问话,哪一个更好? A老师:从你刚才说的话,我也能感受到你的不开心,不过没事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B老师:从你刚才说的话,我能感受到你很不开心,如果是我,可能我也会这样。那当你感到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你一般会做些什么,让自己好受一点? C老师:我留意到你的手上有些划痕,而且看上去不太像是无意中弄到的,我感到很心疼,也有些担心你,发生什么了吗? (A老师想要鼓励学生,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进一步倾诉的空间,所说的道理也很难起到好的效果;B老师能够进一步询问学生在情绪不好时会做些什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且还能肯定学生一些比较积极的做法,进一步对应对方法展开探讨;C老师的话表达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切,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可以对学生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对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
根据谈心、家访结果,填写心理健康调查表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