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开题报告
常州市第三中学 闫睿 张坤玲
2023年6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核心概念有三个:“双减”、“课余生活”、“德育活动”。课题组对上述概念的界定如下:
(1)双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双减”就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减的是也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其目的是“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课余生活
课余生活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指学生“学习功课以外的时间”,它是学生心理、身体、培养兴趣爱好以及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的重要空间和时间,是与学习生活相对的、客观存在的一种生活状态。
课余生活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高中生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所享有的假期生活、周末生活。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初高中每学年 52 周,其中教学时间为 40 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 12 周。
(3)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从而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
本课题主要从“假期生活”的角度,就高中生的课余生活进行设计并实施的以“生活德育”为理论支撑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知网搜索“高中生课余生活”,获得156篇文献,关于高中生假期生活的文献35篇;2016年至今尤其是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以后,研究热度不减。
国外高中生课余生活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走向户外、走向社区,更多强调对学校生活的延展,在真实的社会化生活情境中完成相应能力的培育。国内学生的课余生活基本上延续着学校学习的模式,却忽视了学生生活空间的转换、学习心态的转变、心理需求的满足。
在这些研究和课题组成员的德育工作实践基础上,课题组将对本课题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研究价值
(1)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在“科学利用课余时间”上要求。《意见》指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上述内容得以体系化、菜单化、可持续地实现。
(2)假期生活让学生暂时从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走出,回归真正生活,帮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不断地去丰富、扩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境界;
(3)在实施假期生活德育课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可能会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教育资源方面达到多方共享;在教育手段上得到丰富;教师团队育人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研究目标
(1)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假期教育,围绕主题设计高中生课余生活必修和选修德育活动。
(2)以学生课余生活管理为具体内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的实践方式,建设学生课余生活德育数据资源库。
(3)“双减”背景下,凝练学科育人内涵,提升综合育人的设计能力,使团队成员成为具有公益精神、创新能力、善于合作的好教师。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1)开展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文献研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双减”要求,立足德育特点,建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实施的模型,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开展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调查研究。通过相关调查问卷、访谈、教师沙龙等形式,了解教师对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认识、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梳理不足,明确课题研究中需要努力的方向,规划课程实施的方案与路径;
(3)开展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设计的研究。通过课程开发和活动设计、成员交流与教后反思等形式,形成切实可行的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模式与策略;
(4)开展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课例与案例开发研究。课题组成员开发、收集、整合资料,建立起学校和地区、电子与文本相结合的德育资源库,推进地区的德育课程资源共享;
(5)开展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评价的设计研究。完善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评价机制,以评促育、以评促导,形成“活动——评价——活动”的良性循环。
(五)研究方法
主要以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实验法为主,辅之以活动分析法、调查反馈法等。
(1)文献法,主要查阅和收集有关国内外学校假期生活和生活德育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有利的信息来源;
(2)比较法,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国学生课余生活设置与实施进行比较分析,有所借鉴;
(3)实验法,在研究、设计的同时选择实验班级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及时反馈和改革;
(4)通过个人访谈法、调查反馈法、观课议课等对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效果进行现场分析,再通过理论学习、观察调查、活动分析、反思总结和交流展示等方式进行研究。
(六)课题组分工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赵俊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高级 | 德育理论和实践 |
丁里顺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一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陈丹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一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刘志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二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房源晟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一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朱苏芮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二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杨倩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一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周腾禹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二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钱玺仰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一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何飞 | 常州市第三中学 | 中学一级 | 撰写论文,开展活动 |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分四个阶段展开。
(1)理论研究阶段(2023.4—2023.6)。对本课题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初步形成研究思路并制定课题实施的总方案及研究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2023.7—2023.8)。在学习相关理论和案例的基础上,撰写课题设计方案、组建课题组;制订研究工作制度、编制研究工作手册,在本校进行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问卷调查。
(3)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阶段(2023.9—2024.6)。课题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开发寒假、暑假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并积累材料、进行中期评估,形成相关论文、案例与著作。
(4)课题总结阶段(2024.7—2024.9)。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体系性成果,做好结题鉴定工作,并研讨成果推广及后续研究事项。
(八)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第一,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是落实“双减”中对学生课余生活设计的要求,是弥补班级、学校层面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脱节,延展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环节。
第二,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德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转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转变,有助于提升德育课程品质。
第三,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开发和评价体系立足生活,活化生活,课题组成员突破学科界限,提升德育工作能力。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理论创新: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缺乏“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还不丰富。
(2)实践创新: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是推进中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助于转变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推动德育课程系统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九)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
阶段成果(限5项) | “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状况调查问卷 | 调查报告 | 2023年4月 | 何飞 |
生活德育课程理论学习心得 | 学习心得 | 2023年6月 | 丁里顺 | |
“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资源 | 数字资源库 | 2023年12月 | 闫睿 | |
“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开发研究 | 论文、案例 | 2023年12月 | 杨倩 | |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4年4月 | 张坤玲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 论文集 | 2024年6月 | 闫睿 |
“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的案例研究 | 案例集 | 2024年6月 | 房源晟 | |
“双减”背景下高中生课余生活德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 研究报告 | 2024年9月 | 张坤玲 |
(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力量
课题主持人闫睿系常州市第三中学学生发展处副主任,张坤玲老师系常州市第三中学教师,两人曾多次主持和参与省市级教科研课题,先后在相关期刊发表论文专门探讨班级建设、家校资源整合、班集体内涵等德育问题。课题组的其他成员来自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年龄结构搭配合理,教学与科研经验丰富。
2.研究基础
在本课题组展开研究之前,课题组成员已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并阅读了包括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鲁洁的《德育新论》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著作、系统研读了鲁洁“生活德育”的相关论文,并基于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进行了初步文献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实践探索,课题组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已进行了初步研讨并达成共识,形成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并约请专家进行了初步论证。
3.研究保障条件
课题主持人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另外,课题组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拓理论视野。目前,课题组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已基本完成并将继续关注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经费的筹措方面,本校教研部门将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该研究还得到了各联盟学校的广泛支持。班主任的本职工作就是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德育,因此研究条件较好。
此外,作为校级课题,课题组研究协调各方资源,对课题研究给予精神与物质支持。因此,完成本课题具有良好的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