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一课多篇”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
蒋 霞
“一课多篇”即由多篇文本组合成一课,这是全国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一课多篇”中的“课”,指的是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而分的教学段落,如必修上册一共有16课。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课’的划分主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组合,一课含 1—3篇课文不等。”“一课多篇”的编排,既有利于挖掘单元人文主题内涵,又有效分解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细化了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本文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为例,从单元人文主题、任务群目标和组合关系等角度,就“一课多篇”编排体例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谈些认识。
一、一课多篇的教学价值
统编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突出整合理念,整册教材以单元体例编排,各单元内的各课又围绕一定的主题安排多篇课文,一课多篇是在单元编排体例上进一步延伸,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课文内涵与语言知识的整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教与学。我们教师必须理解其编排意图,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
1.有助于深化人文主题内涵。温儒敏教授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聚焦在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个方面,每个单元都会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
如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三课,第4课安排《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三篇文章;第5课为单篇课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第6课包括两首古诗《芣苢》和《插秧歌》。三课六篇课文都是围绕“劳动光荣”这一人文主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第四课是三篇人物通讯,聚焦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传达“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的深刻道理;第五课为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第六课为两首古诗,通过欢快的劳动场面表现出劳动给予人的快乐和满足。其中第四课和第六
课为一课多篇,第四课选用了三篇人物通讯,报道了三位不同岗位上的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袁隆平既是科学家,也是劳动者,他尊重事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天下为己任,以创造性的劳动为亿万百姓解决吃饭问题。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温暖众人心,他的劳动具有服务性、感召力,突出了平凡劳动者的不平凡。“探界者”钟扬在不同领域里作出了杰出贡献,既有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也有普及性的科学传播,还有传承性的教书育人。三位优秀劳动者虽然职业岗位不同,但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都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课中安排这样三篇人物通讯,能够更好地反映“劳动光荣”这一人文主题的内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劳动者”是不分行业、岗位和职位高低的,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也都能在岗位上创出业绩、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理解第5课中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作好了铺垫、提供了支撑。
因此,一课多篇的编排有其义理,是对单元人文主题内涵的充分展开,是对学生深入理解人文主题的有效引领。
2.任务群目标的教材化分解。统编教材以学习任务群来落实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来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根据课程标准,这一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本单元导语中提出的学习目标为“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第4课编排三篇文章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很好达成这一学习目标。
其一,三篇文章虽同为人物通讯,但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时代下的语体风貌和精神文化。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发表于2001年,文中作者多处以“我”的视角来写劳动现场和抒发内心感受,同时摘录引用大量相关文献数据资料来佐证观点。这种真诚的语言风格既符合人物通讯真实性、形象性的要求,同时也契合主人公严谨踏实、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发表于1977年12月,是报道劳动模范的佳作。全文语言通俗平易,多用口语,有较强的现场感,有利于传播。在电视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主要靠报纸和广播获取信息,考虑到这类人物通讯的受众面,因此这种语体特点的呈现有其现实性。同时,“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极富时代痕迹和政治抒情意味的口号贯穿全篇,唱响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探界者”钟扬》发表于2018年,全文语言轻快抒情,妙用了一些如“达人”“接盘”“探界”等新时代热词,文中善用主人公个性化的语言来揭示其内在精神品格,首尾借助“拟南芥”“种子”等蕴藉隽永的意象来诗意化地呈现主题。写这篇通讯时,钟扬已去世,作者之所以选择轻快抒情的笔调,避免了简单的追忆逝者歌功颂德的窠臼,这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直白炽热的情感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二,三位作者在记叙新闻事实与表达观点的方式上各有千秋。《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实地采访和引用文献材料方式呈现新闻事实,通过小标题概括人物品质,表达对人物的敬意和高度评价。《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过典型事例、场景描写、众人评价来展开新闻事实,在情感观点表达上直白强烈,文中多处出现“赞扬”“光荣”“热情”等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语词。该文发表之际,国家刚刚走出十年动乱的阴霾,百废待兴,这种表达方式正契合了特定背景下民众的情感需求,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探界者”钟扬》以时间为序,以类似“传记”的形式展开记叙,又通过小标题凸显角色定位和精神品质。全文有大量对相关人员的采访素材,在他人对钟扬的评价中蕴含了情感、表达了观点。
因此,三篇人物通讯向学生展示了三种不同的人物通讯写作的路径和方法。三篇通讯体现了不同年代语境下的表达风格,体现了新闻类文体的时代印记。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本组合、比较阅读,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新闻事实与观点的关系,认识通讯报道的倾向性和时代感。由此,一课多篇为实现任务群的素养目标提供了充实有效的内容支撑,其功能意义超越了单篇的价值。
同时,一课多篇的编排体例也是情境任务设计的要求。学习任务群追求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结构化的活动情境来落实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大情境、大任务的设计,都需要一定量的相关文本资源的支撑。一课多篇有利于教师创设大情境、大任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比较阅读中对话。
二、一课多篇的实施策略
教材一课多篇编排的意图和价值,关键还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落实。我们必须根据单元逻辑结构和一课中多篇文本的组合关系,从群文阅读、比较阅读的视角,精心设计指向主题内涵、语言知识的学习任务和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一课多篇的教学价值。
基于教材一课多篇的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对一课的教学整体策划、合理安排。一课多篇的“课”,不是指“课时”,而是由2—3篇课文组合而成的一个内容板块,相当于是大单元下的一个小单元,有着比单篇阅读教学更多的综合性的目标与内容,不是一课时、两课时能够完成。因此,必须基于教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言要素,正确把握整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而策划整课的教学过程,安排整课的教学活动,使“多篇”的教学能够有机整合、有序推进,产生比单篇教学更大的效益。笔者在教学中实施“总——分——总”的程式,“总”,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导语、浏览课文了解整课的主题和内容,明确整课的学习目标和和学习要求。“分”,就是分别开展课文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研习每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知识。分是相对的,在教学中注意课文之间在人文主题、文体特征等方面的联系。最后的“总”,是整课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在“分”的基础上进行整课的综合性学习,重在指导学生对本课主题内涵、文体特点、表达方式的系统梳理,归纳提炼,拓展深化,迁移应用。
基于教材一课多篇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突出综合性、语用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基于多篇课文的阅读,对本课及单元人文主题进行综合理解、深度理解,对本课涉及的文体特征、表达手法等迁移应用。如在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4课,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安排了如下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劳动者,他们岗位不同,但都具有崇高的劳动精神;他们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时代精神和创举,必将镌刻在时代的丰碑上。为纪念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决定为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塑像,成立专门展区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彰显劳动者的时代风貌。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三篇通讯中刻画了很多传神动人的细节。如果你是雕塑设计者,你会将雕塑的形象定格在哪一个细节处?结合文本,说说你的设计理由。
任务二:刚才各位“设计师”已经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思考。如果你是评委之一,你会如何评价各位设计师的选择?请你简要点评并打分,最终确定三位劳动者的设计形象。
任务三:三位劳动者的塑像已完成,蜡像馆将为其组合成立专门展区,请你为展区拟写一个主题名称,要求紧扣人物精神,12字以内;并为该展区写一段解说词,说明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不少于350字。
任务四:从三篇课文朴实简练的语言、真切感人的细节、冷静的事件叙述、客观的人物评价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物通讯的魅力。“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校报开辟了“劳动者之歌”人物通讯专栏,请你选择你身边的一位“劳动者”,写一篇人物通讯。
上述任务设计将三篇文章视为一个整体,聚焦核心任务,分步渗透,将文本研习、情境体验、写作实践等活动融为一体。人物通讯是透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让人物形象真切感人。任务一是让学生回归文本关注细节,感受通讯中人物的形象之美;任务二借助嵌入式的评价,让学生感受人物通讯真实、形象的文体特点,强化对人物及精神的深刻把握;任务三聚焦三位劳动者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深化对单元人文主题的认识;概括和梳理联系,主要是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任务四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真切感受劳动者的事业和品质,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四个学习任务相互关联、有序推进、前后呼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劳动者光荣、人物通讯报道的认知结构。从人物通讯阅读到人物通讯写作的递进,充分发挥了教材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理解了人物通讯主题鲜明、选材得当、观点适度、角度新颖等文体特质,促进了学生对新闻类文体语言的建构与内化。
再如,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3课,也是一课多篇,包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在教学中根据本课的人文主题和语言学习目标,设计了若干个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其中一个是:
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的同学认为别里科夫和林冲两个人形象差异很大。可教材为什么要把这样两个人物安排在同一课呢?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其实林冲也是一个“套中人”。请根据阅读两篇小说的感受,写一篇读书札记,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说说你的见解?
这两篇小说的组合,是指向“理解小说中人物与环境是互动共生的关系”这一素养目标。主人公都具有悲剧色彩,但人生的结局却不一样,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就此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思维碰撞和对话交流,推动了对“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塑造”这一话题的追问。上述学习任务聚焦目标,引导学生基于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获得的对“套中人”形象的理解,发散迁移、质疑批判,深入思考“林冲是不是套中人”,从而既促进学生文本联读、对比分析,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探究,从现象走向本质。
一课多篇中的各文本各美其美,但不是完全独立的,组合进一课后就形成或互补、或并列、或冲突等关系,教材以一课多篇的方式选文和编排,其意义就在于使不同的文章形成关系,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和充分利用一课中“多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互文性、聚合性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研究重点,要通过研究与创新,使之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个新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