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
郑彩霞 (莆田第四中学,福建 莆田,351100)
DOI:10.16681/j.cnki.wcqe.202220030
作者简介:郑彩霞(1977— ),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学。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史料实证素养,然后阐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接着分析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 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实证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22)20-0108-03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实证精神、历史思维的关键方法,故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阅读历史资料、追查历史资料,在增强学生探究意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若将历史当作一门科学,其客观性就扎根在证据的基础之上。了解历史,首先要找寻历史的根据,同时对历史的独立思考也需要追寻相应的证据。 因此史料实证是学生学好历史、构建体系、发展素养的核心性策略,这样除了能够转变传统教育中过于注重事实和结论而忽视过程的现象,还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的奠基之 下,提高自身解析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形成求真、求证、求智的优秀品质。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在收集、归纳、解析史料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相应的历史素养。
一、史料实证素养概述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史料是基石。史料的具体内涵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史料指的是人类在过往活动过程中,存留下来的各种零散迹象;其二,人类能够借助 史料还原前人的各式活动;其三,史料是研究人员及学习人员了解历史、解析历史现象、重新构建历史的关键性证据。 史料实证的基础在于对史料的大量获取,研究者会 通过获取到的历史资料,对其现象进行辨析,之后结合 可信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再现历史。关于“史料实证” 的含义,从浅层方面来讲,指的就是“史料”和“实证”两个含义;但从深层内涵来看,其是一种借助史料进行分析和推证的能力。史料既是教师用来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学生在研究历史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独立的状态下,依赖多元的路径收集需要的历史材料,并且能够科学地推断出历史资料包含的正面价值和效益,同时能够对已经内化的史料进行理性层面、综合层面及辨证层面的解释和剖析,进而用史料证明自身的观点。 通过对史料的运用,学生能够形成且发展一种历史学科特有的实证思维。历史学注重“论从史出”,即学生要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恰当的历史性释义,而史料实证就是指借助对史料的剖析和论证,帮助学生提高其科学性的实证态度。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实则就是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的整体获取,是一种由能力转向情感态度的过程。如若要扩展其内涵,那么可以说, 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求真、求实、 求证的科学意识和思维。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近年来,高考所出的历史试题大都秉持立德树人的指导理念。其考查要求从知识能力的展现转向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表现;试题内容并没有脱离课程内容,而是以此为基础,命题角度越来越新颖化,问题也逐步具有历史学 科的专有特色;试题中的历史资料大都选取的是课本中 未出现过的材料,且这些材料大都来源于历史著作、历史 论文,以及近些年史学领域研究出来的结果,进而借助崭新的材料设立崭新的情境和问题。可见,试题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解析和认知能力。像历年文综试卷上的第 41 题,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要从史料的解读出发,提炼出其中有用的信息,然后通过提炼的信息,拟定论题,继而结合自身获取的知识,证明自己的论点。 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决定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从学科教育和学科思维角度来说,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即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历史教育情境,而且要为学生提供解读和辨析,以及论证的空间,依托情境和空间,帮助学生构建起史料实证的理念和思维形式[1]。
(二)重要性
历史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的,故教师如若单纯依靠叙述性的教学方式和讲授性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的,学生也无法完全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状况,并对历史产生一定的见解和情感共鸣。而通过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学生能够基于史料的描述,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而教师也能够借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一般从史料出发,阐明历史事件的发展状况,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解读,期间,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会秉持客观且公正的态度。所以对学 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培养,能够为其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家国情怀是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探求。家国情怀倡导热爱家庭、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群众,并把服务国家和推动人类进步当作使命。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要依靠一定的载体,而史料的出现,就为教师提供了家国情怀培养的载体[2]。 单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史料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由此能够看出,史料实证素养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史料实证素养,那么其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会随之失去本该具备的历史特色。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并借此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忽视史料的功能性
基于当前的教学现状,教师在利用史料的时候,常常无法发挥史料的特定功能,进而无法完成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在不少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并没有显而易见的历史学特性,只被当作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教学手段,或者被当作教材中各种内容的证据,以证实教材内容的真实性。事实上,运用史料的重点在于对史料进行 分析,即在完成运用史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内在驱动 力这个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总结能力、分析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汲取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获取研究史学的基础性策略,且历史学科素养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但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对各种内容进行简单的堆砌,无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3]。
(二)忽略史料方法的运用性
部分教师忽略了史料方法的运用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史料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具备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其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做出相应的假设,然后借助史料的对比分析,进行科学化的推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领悟到浅层文字背后蕴藏的含义,进而获取自身理性思考和推理的成果。因此, 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引导其用批判性思维解析史料,并对 资料中存在的矛盾提出疑问,然后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 中的有效信息,在合理性史料的基础上,深化史料的运用 价值,进而脱离教材的限制,提高独立思考、自主分析、自 主探究的思维能力,最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批判性思维的匮乏, 无法认识到史料作者的目的,无法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和价值性,也不会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实证的精神。
四、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存在忽略史料功能性、忽略史料方法运用等问题,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然后再借助相关的探究,帮助学生提高解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突出成效[4]。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高中历史教师是历史课程实践的引导者,是课改要求能否履行、课程改革能否持续推行的核心要素[5]。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教师需要 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体系 的建立,由原本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 养的层面上,以深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加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除去教育理念上的转变,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脚步, 依托终身学习的目标,投身于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工作。 这是因为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决定了学生史料实证素 养的培养效率[6]。历史教师不仅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还要贯通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知识,通过对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了解和掌握,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高中历史教师既要形成 完整的、系统的、扎实的、渊博的历史知识,又要不断钻研 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的具体内容,借助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寻找到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反思,不断汲取,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要展开针对性的培养,利用线下培训模式,让教师掌 握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并在培训过 程中与其他优秀的历史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对现代化、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有更多的感悟。另外,还可以借助 线上平台的培训,让教师既能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又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对岳麓版的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历史叙述比较多,并在叙述的过程中配 备对应的史料[7]。比如,在教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时,教材就在叙述当中穿插了“在一般情况 下,周王以……历代的卿大夫和士也是如此”的史料及 现实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图片;在教学“封邦新中国成立”时也 有像“《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的史 料穿插。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就可以对教材中的历史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 以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 1 第一单元第 4 课“专制皇 权的不断加强”为例,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 合教材中的史料,对学生的实证意识进行培养。比如,在 教学“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时,教师可以选 取教材中与“七国之乱”相关的文字史料,即“面对诸侯 叛乱的形势,景帝十分惶恐……从此,诸侯王的军事、政 治权力被收归中央”,向学生提出疑问:“西汉刺史的实 质是什么?代表着什么?”教师还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插图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据此为学生设置疑问:“藩镇割 据的背景是什么?唐代的节度使掌握着什么样的权 力?”。又如,在教学“皇权的不断加强”时,教材中出现 了《皇明祖训》中的史料,教师就可以基于此设置相应的 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思考“朱元璋为什么 要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需要很多史料 进行证实,故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时候,可以依托史料 的分析和解读,了解汉唐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为加 强中央集权设立的政治制度,并通过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实,明确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够 在史料的帮助下,厘清“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脉 络,并通过独立性的思考和探究,提高自身的总结能力 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进而培养和发展史料实证意 识。如果不会应用史料,那么史料放置在那里就只是一 堆历史的描述。在当前历史阶段,围绕史料实证素养展 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 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并联系实际展开应用,这就是 课程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概言之,通过史料探究,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带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 发展。 (三)通过史料探究,加强学生解读能力 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结 合教材上的史料,还可以依托网络、图书馆、档案馆中的 各类书籍、图片、纪录片获取历史资料[8],并在课堂上呈 现出来。而在呈现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依靠传统教学方 式逐步讲解分析史料,而是要为学生讲解分析和探究史 料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依照方法汲取知识,获取史料解 读的能力,从而突显自身的自主性,并借此在提高学生 内化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解读能力。当然,教师不仅 要重视史料解读方法的传授,而且还要重视学生批判性 思维的培养,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思考,并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答案[9]。
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 2 第二单元第 10 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为例,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阅读与思考”的环节,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思考相应的问题。而在讲解材料的时候,教师要重视方法的传递,教会学生找寻有效信息、获取材料中心句,即抓住时间、背景等信息,找寻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基于此,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分析策略,加强自身的史料解读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可以从问题出发,通过史料导读,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 化”,使其依靠史料的实证,总结出问题的答案[10]。租界制度在上海建立后,逐渐推广到其他一些口岸,由此租界成 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桥头堡”,更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 表示,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中国沿海贸易和外交》第一卷)。教师可以透过这部分材料, 让学生进行概述,使其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整体环境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索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 综上所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为这项工程相对系统化,需要教师整合多个层面的要素,采用多元策略,推进历史课程的教育革新,进而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林.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融入的方式探究[J].名师在 线,2021(30):50-51.
[2] 赵巍巍.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J].中学 教学参考,2020(18):51-52.
[3] 吴义平.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当 代家庭教育,2020(3):87-88.
[4] 周宇.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研究[J].高考,2020 (3):168.
[5] 亓宏.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中学政史 地(教学指导),2020(1):24-25.
[6] 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 教育,2020,6(10):76-77.
[7] 叶健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 素质教育,2020,6(8):64-65.
[8] 陈惠强,梁超.培养证据意识 提升“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出土文 献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2):12- 14.
[9] 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 部素质教育,2018,4(4):74-75.
[10] 张翅.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探究[J].佳 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