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范华春 (福建省松溪县第一中学,福建 南平,353500)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高 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包括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合理运用生动史料,激 发史料实证兴趣;引导学生鉴别史料,提高史料实证能力;指导学生解读史料,提升历史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历史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9)01-0064-02
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界定,“史料实证素养”是五大核心素养之 一。从达成历史课程的总目标角度来讲,史料认证是核心方 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学生理解和解释历 史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1]。目前,我国高中生的史料认证意识都还很欠缺。因此,在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一、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
所谓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形成的具体品质和相关能力。作为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机组成之一, 史料实证素养通常是指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收集、分类和辨析的基础之上,合理运用客观真实的史料对历史事件进 行合理再现的素养,是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知识的有效手 段之一[2]。史料实证素养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史料收集能力、合理想象与再现的能力、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去伪存真的辨析能力、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科学阐释的表达能力等七个方面。鉴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高中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对相关史料进行搜集、甄别与选择,从而有助于更好地丰富高史历史课堂教 学韵味,进而帮助学生科学的判断和解释历史问题。
二、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积极作用
(一)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关键方法
在对史实求证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相关史料,只有真 实的史料才可以使史实确认保持客观性和准确性。只有经 过史料实证的历史材料才是客观、准确且系统化的,才可以 有理有据地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传授学生正确的史料实证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 理解历史事件,最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证思维[3]。例如, 在开展《分封制》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 学要求合理引导学生收集和辨析相关的史料文本,进而综合各方面信息归纳出分封制的具体信息,从而使学生得以客观准确的恢复分封制的真实面貌。
(二)史料实证是史事理解与解释的基础方法
史事理解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历史真实事实 进行恢复的认知过程,而史事解释则是在理解事实的基础 之上,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客观评判的阐述过程。在史事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运用史料实证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例如,教师在开展《百家争鸣》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单调地向学生介绍各主流学派 核心思想的话,肯定会由于枯燥乏味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各主流学派的经典 论著,并且进行研读和归纳,然后再设计一场由学生扮演各主流学派核心人物的“稷下学宫百家论理”,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历史人物、感悟历史智慧。
(三)史料实证是评价史事的重要基础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研究真相、探究规律、辨明是非,以真正实现以史为鉴。因此,在史实确认、理解与解释之 后,还应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而这些都需要以客观准确的历史史料为基础,这就使得史料实证已经成为史事能否得到客观、合理评价的重要基础。因此,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可以使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加深其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进而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史料实证意识
教师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者,需发 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广大高 中一线历史教师必须主动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从内心真 正树立起正确的史料实证教学观,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运用 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4]。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时代背景下,更加强调通过传授基础知识以提升的学生综 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史料教学观,合理运用史料教学 元素来满足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需求,进而在教学中有效提 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培育学生史 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主动打破教材限制,通过带 领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考证和辨伪,从而帮助 学生通过史料实证以培养自身严谨的思维品质和思辨意 识,最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史料证据意识。
(二)合理运用生动史料,激发史料实证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因此,在高中历史都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更加喜欢 各种生动、新鲜的史料,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各种生动史料来 激发学生的史料实证兴趣。但是,由于高中历史本身容量相 对有限,这就导致教材中的史料相对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扩展和丰富史料。例如,教师在进行《梨园春秋》 中关于京剧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乾隆皇帝与京剧的 故事,然后在多媒体上出示《弘历观剧图》,进而形象地向学 生展示“戏迷”皇帝观看京剧表演时的盛大场景,同时再选 择一段京剧名家选段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从而激发学生 的史料实证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鉴别史料,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分类收集、考证与鉴别史料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基 础内容,在运用史料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严谨的态度,以客观、真实的史料为支撑点和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历史事 件进行情景再现,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中得以重回历史现场,更加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历史知识。因此,高 中历史教师在学生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必须教学学生学会对搜集到的各种史料开展分类、考证与鉴别,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建立起翔实可靠的史料数据库,从而为接下来的史料提取和史料实证提供便利。
(四)指导学生解读史料,提升历史分析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重点在于认知和解读史料,从而依据史料开展批判性思维,在演绎推理历史真相的同时得出历史结论,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指导学生科学解读史料。首先,解读什么。学生对史料 进行解读并非只是简单的阅读史料,而应该是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之上深刻理解蕴藏其中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 “史论结合”[5] 。其次,解读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史料解读方法的传授,应引导学生学会按信息提取、要点概括、批 判理解的顺序来开展史料解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班级讨论的方式实施史料解读,在史料解读的过 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性精神及创新性能力。最后,解读目的。解读史料并不仅是为“解读”而“解读”,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做到“以史为鉴。”
综上所述,史料不仅是联结历史真实的桥梁,同时也是认知历史的重要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保障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翠娜“.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J].高考,2018 (7):239.
[2] 庄瑞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 2018(5):166.
[3] 杨惠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探析[J].文理导航,2018 (7):69-70.
[4] 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 质教育,2018,4(2):74-75.
[5] 王雪峰.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三导”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2018 (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