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育
◆ 刘谦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文章阐释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培育原则,重点阐述了培育策略,包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并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以期能有助于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4808 ( 2019) S2 - 0022 - 02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 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念为出发点,培 养历史素养,实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为此,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又能强化历史 辨能力。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教育部门在2018 年正式提出 “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新课标中将之界定为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国家情怀。
时空观念: 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中,分析其过程和影响,让学生深入意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 生都有特定的背景和环境,只有对其有一定的了 解,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唯物史观: 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唯有正确掌握唯物史观, 将其作为学习指导思想,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认识历史。
历史解释: 以教材为基础,通过理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 现象等进行分析,其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 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等素养为基础,便于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史料实证: 是其他历史核心素养养成的必然途径,可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尽量还原历史,提升事件可信性。国家情怀: 这是高中历史核心素 养的终极阶段,此阶段培育中,要让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基于此,高中历史教 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原则
( 一) 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主要指任何的历史结论都要依照现实,从历史资料中取得。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以历史事件为依据,以思维发展为中心,做到推理有理有据。但是现在很多历史教学中存在 “历史脱节”现象,这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结论的真实性,阻碍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 科学推理
高中历史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很多内容包含人的思想,并且因个体思维的差异性,推断出历史结论也不同。但是不能就此否认历史的真 实性,需要学生使用理性思维进行思考。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学生要进行推理,总结出本质、现象,该过程是学生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两者都离不开科学的逻辑思维推导。
( 三) 适度诠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度诠释是证实历史资料 的主要环节,是指根据历史资料,适当地总结历史结论。本文中 “适度诠释”指证实历史的过程 中,不脱离历史资料,适度理解,不过度解读。
( 四) 孤证不立
对历史资料的证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答, 需要建立在多种史料基础上,从中寻找适合的证 据。不管是考古还是文献资料,如果是孤证,就不能撑起结论,难以在实证过程中得出权威的结 论。历史教学受上课时间和教学条件的影响,教师经常使用一个史料得出结论,这种实证方法是片面的,不利于学习历史过程中严谨态度的养成。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 一) 核心素养观下教师的转型
首先,对自身角色有新的定位: 第一,教师转变观念,将自己作为育人者。历史教师要发挥学科教育功能,将历史课堂变成助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加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第二,教师转变自我角色的定位,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现在信息量多并且更新速度快,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也比以前丰富。在此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历史的探究,使其了解如何辨别历史本质,认识发展规律。
其次,树立正确的核心素养观念。科学解读历史核心素养,是教师指导和培育学生的前提。 站在整体角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提升学生素养,一般情况下,历史核心素养表现为五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和国家情怀。
最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师德、史才、史学和史识。师德是教师的品德,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身作则。史才是教师写史能力的体现。为了满足现代 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 力和管理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在课堂中利用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模式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和课本知识结合,扩展教学内容。史学,指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可灵活运用历史资料教学。史识,指教师要有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著作,将此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对教材理解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历史资料扩展教学,并对其有正确的判断。
( 二) 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两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知识学习 和实践活动,可以准确认知世界,逐渐适应社会发展,利于提升核心素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 向的活动,现在学生的地位更加明显,教师要引导其主动进行知识的研究和分析,以历史事实为中心,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解释,使学生逐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整体性。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通过零散的学习完成的,而是需要融会贯通,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教学时教师要明确专题、单元和一节课 的关系,坚持时序性,站在时空的角度构建课 堂,明确主题,在正确历史观指导下实施教学。 第二,情境性。这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依照教学 目标和内容,将学生作为中心,利用多种辅助工 具传递知识。创建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事项: 符合客观史实,不能自主创建事件; 创建 的情境要符合学科特点; 适当使用问题任务,激发学生思考。第三,活动性。历史教学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教师在传输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强调学生参与其中, 使其养成良好的感性认知。同时,借助这类教学活动,让学生再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知。
( 三) 开展全方位的评价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将传统的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建立完整的促进学生核心发展的评价机制。其次,教师要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质性评价方法有成长记录袋 和学习记录袋等,这一评价方法可结合教学目标 和内容,设置适合的评价任务,如课前演讲和论文演讲,这些均可体现学生学习情况。量性评价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口头提问和考察作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的评价,有很强的操作性。最后,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管理者和家长都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