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一、教学理念
通过历史地图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通过史料实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人设,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最终让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史料实证、时空观、家国情怀)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新教材第六课新航路的开辟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内容,本单元共两课,第六课主要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内容详尽,较传统教材添加了英国卡波特父子、荷兰巴伦支等航海家的新航线的文字和地图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新航路的过程性内容。而第七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谈及新航路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初中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生对它并不生疏。高中阶段在学习这个专题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全球海路大通的历史影响,不仅要求尽可能全面地、立体地挖掘和阐述其具体影响,更要理解大航海时代到来的重要性,人类历史在这一阶段开始了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过程。其他航路的开辟,作为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可能比较陌生,但是难度并不大。总之,本节课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四、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时空观念:观察地图,说出迪亚士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过程和路线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文字材料和图片等,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基本特征。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感受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运用史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六、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巴巴多斯是哥伦布船队航海中发现的第一个岛屿。为获得西班牙王室更多资助,哥伦布船长妙笔生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岛屿描绘成美丽富饶、物阜民丰、到处金银财宝的人间仙境。——转编自哥伦布:《巴巴多斯日记》
师:事实上,巴巴多斯当时是个极度贫瘠且尚未开发之地,哥伦布在日记中又为何要将这个贫瘠之地描绘成富饶之地?
【学习新课】
破旧——立新
展示新旧航路路线图并向学生解释旧航路与新航路的概念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陆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
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
一、整体化的动因——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探究一:哥伦布的话反映出西欧人远洋探险的出发点是什么?
尊敬的国王陛下:
我认为我们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是迫切而有必要的。而且现在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恳请国王陛下恩准并给予我们大力支持。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92年3月15日)
学生回答:必要性(动力)、可能性(技术条件)
(一)动力(必要性)
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市场和货币的需求量增加。
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市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是欧洲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发疯似的到处追求黄金和白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染遍的交换手段,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王斯德《世界通史》
2. 社会原因:《马可波罗行纪》诱导了西欧人到东方寻金。
材料: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
3. 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欧亚大陆贸易受阻
材料:15世纪中叶奥斯曼士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对传统商路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 《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4.精神动力:文艺复兴推崇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欧洲人希望向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材料: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张启安、李秀珍 《西方文明史》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才能进行远洋航行呢?
(二)技术条件(可能性)
5.科技发展:地理知识日益丰富;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星盘(指南针)的应用。
6.经验积累: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材料:葡萄牙亲王亨利因设立欧洲第一所航海学校、天文台和图书馆,并奖励航海事业而被称为“航海家”。在他的支持下,葡萄牙成了欧洲的航海中心,他们建立起了庞大的船队,拥有优秀的造船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探险家或航海家。
7. 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完成了政治统一进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具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必要的组织能力。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
问题:为什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开辟新航路?
较早建立中央集权;地理位置有利;掌握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
小结
二、整体化的进程——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由于他们有专门技术,有经济实力,有丰富的思想,还有相对抗的君主国之间的竞争,他们的追求必定成功......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结合书本,完成表格。
我们船员大家都生着重病,牙床肿得厉害,又在身体上出现了大脓疮,这些脓疮使壮健男人即使没有什么别的疾病,也变为虚弱,以至死亡……须知我们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不管什么纪律都已不复存在了。
——达·伽马航海
船员开始焦躁起来,他们不能再忍受这样长的旅程了。海军元帅(哥伦布)尽量安慰他们,提示他们这次航行会带给他们美好的前程和各种利益。
——哥伦布航海
水手们因患败血症而虚弱了,只有一点淡水可喝,少量劣质腐烂的饼干可吃。他们渴望能抓着些老鼠,啃牛皮和吞食锯末以暂时平息饥饿的阵阵剧痛。
——麦哲伦航海
我们能从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壮举中学到什么?
勇于开拓、创新进取、不怕牺牲、吃苦耐劳
三、整体化的发展——其它航路的开辟及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完成表格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对欧洲、美洲以及世界而言,哥伦布的影响是怎样的?(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对欧洲而言: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了美洲,也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有功之臣。
对美洲而言: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迫害土著居民,破坏当地文化,疯狂掠夺财富,是一个千古罪人。
对世界而言:它打破了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观念也逐步确立起来。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八、课堂小结
欣赏现代诗《未曾有人做过的事》与歌曲《sailing》
未曾有人做过的事,就要尝试尝试。哥伦布梦想一片未知的海岸,在遥远的天际边。他有勇敢的心和坚定的信念,在陌生境遇中历险,不屑于众人的讥笑,
和船员的疑惑和恐慌。
未曾有人做过的事,今日值得一试。你是跟随碌碌众人,还是带头挺身?你是怯怯缩在后,害怕水手们嘲讽,还是不管成功与否,出发永奔新途?
——【美】盖斯特
九、教学板书设计:
一、整体化的动因——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一)可能性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黄金——“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直接原因)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传播天主教。
(二)必要性
经验积累、科技发展、政治条件
二、整体化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三、整体化的发展——其它航路的开辟及影响
十、课后作业
试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
教学反思
《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线索清晰,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其他航路的开辟。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充实,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同于教师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
本节课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我旨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与航海相关的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具有吸引力,由有强大的说服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基本上能达到,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设计科学合理,授课过程中能够关注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图片、史料等多种方式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过程,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欧洲和美洲的影响时,方式有待改进。
本课也存在以下问题:
1.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补充相关图片与资料,将枯燥的的知识点生动化、直观化,比如制作动态地图《开辟新航路路线示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要反思将与本课相关地内容结合初中教材做好充分准备。
3.讨论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未进行有效引导。
4.使用材料内容过多,应精简。
5.教学过程应当完整,应有小结和作业布置。
6.提醒学生对知识点圈点批注,重要知识点补充在书本上。
7.教师在课堂应该充满激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8.板书书写需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