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所涉内容时间上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下启当代世界,空间上包含了战后亚非拉新兴独立的所有国家,时空跨度非常大;广大新兴独立国家又拥有千差万别的国情、形态各异的制度,走向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些特点使本课的学习难度加大。本课上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下启“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其所包含的内容既是前一阶段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果,又是下阶段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变量;因此通过对本课核心历史概念、关键历史问题的理解和学习,可以进一步带动两个专题的探讨和认识。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不同国家独立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当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及挑战的具体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问题的区域性与共性特征,以及问题解决的艰巨性;树立调整、改革、创新意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四个自信。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
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与战后国际力量变化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
难点: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导入】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的历史潮流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
——吴于靡、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师: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殖民体系的瓦解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请同学们一起回顾
学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兴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高涨
师:世界殖民体系是如何逐步瓦解的?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一起来学习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长夜终有破晓时——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 殖民体系崩溃的背景:
(1)宗主国国力衰落,无力维持殖民统治;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在经历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搏斗之后,英联邦和帝国再次安然无恙、团结一致。曾经威胁到我们生存的恶魔暴君们被彻底击败,我们帝国的王冠在绚丽的光辉映照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这是真正的荣耀,它将在很长的时间里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丘吉尔:《真正的荣耀》(1945.8.15)
师:英国决策层决心维持原有的殖民体系。然而二战沉重打击了英国,英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持原有的殖民统治了。
(2)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主义者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热情。以自决和民主的名义、通常以殖民地国家为盟友进行的战争,要想不在被统治人民中激起自由的思想,是很难的。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麦克米伦在南非议会的演讲(1960年2月3日)
(3)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
师:殖民地臣民和帝国当局之间的斗争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冷战是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苏联,尤其是共产党中国,支持殖民地革命,将殖民地革命看作是破坏西方的威望、削弱西方的力量的一种手段。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冷战方面的原因而在殖民地问题上互相支持,尽管他们这样做时是很有保留的——因此,美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支持英国,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问题上支持法国。同样,由于冷战中的迫切需要,东方和西方在争取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方面展开了奇特的竞争。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迅速地利用这种形势,设法不仅从华盛顿、伦敦和巴黎,而且还从莫斯科和北京获取最大的援助。
尽管有这种相互联系,但殖民地革命并不是冷战的副产品。殖民地的觉醒远远先于冷战,它至少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俄国革命和日俄战争(见第十九章第五节)。此外,尽管冷战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影响了殖民地起义的速度和形式,但即使没有冷战,殖民地革命无疑也会发生。
战后成超级大国的美国,大力实行对外扩张,以填补老殖民主义者留下的空白。但在原殖民地和全世界人民空前觉醒的情况下,已不能再使用老殖民主义者惯用的那套手法了。它宁愿让这些殖民地独立,再采用各种隐蔽的、巧妙的手法在那里扩张自己的势力。
二战后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为了把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组成世界范围的反帝统一战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4)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战前的委托管理这时转变为受托管理,而且联合国为其成员国将各自的殖民地置于托管状态下作好了准备。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将自己的殖民地置于托管状态下——南非联邦坚决要求将西南非洲作为"三级"托管地来加以管理。毫不奇怪,尽管联合国对有些殖民地如荷属东印度群岛赢得独立确有相当大的贡献,但伟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联合国。相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的产物,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
从联合国成立开始,非殖民化就一直是其关切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非殖民化直接渊源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和民族自决原则。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殖民列强历时数百年构建的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在原来的殖民地诞生了为数众多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独立后面对着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国情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首先关注亚洲的印度,二战前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遭到英国镇压而陷入低谷,二战后的印度命运如何呢,请同学们寻找课本中印度的反抗措施
生: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英国对此什么态度,为什么会同意印度独立?阅读P128学思之窗,思考英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问题上作出让步的原因
预设: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②由于英国殖民者长期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印度的教派冲突非常尖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主张建立符合自己宗教性质的共和国,不断造成流血冲突。③二战后英国遭到严重削弱,已无法维持对殖民地的统治。英国殖民者为了自身利益,一方面要急早抽身,另一方面仍想在印度独立后保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于是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但由于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地图中的印巴边界用虚线划分,表示军事界线而不是国界线,并且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择归属,导致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不断,遗患无穷,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左边这张图就是印巴分治大仇杀的照片。
尽管印度和巴基斯坦后续的内部问题不断,但他们终究取得了独立。除了印度,亚洲其他地区,包括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3.非洲大陆的独立风暴
埃及我们在前面学习过,在1922年英国就已同意埃及王国独立,但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苏伊士运河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视为“生命线”上的咽喉,英国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埃及的控制,尤其是规定英国可以在苏伊士运河区驻军,有使用埃及的基地、港口等特权。为什么英国如此重视这条运河,位于欧洲、亚洲、非洲交接处,又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唯一海上通道,亚欧之间的集装箱运输几乎全部要经过这条交通要道
那么在二战后为了摆脱英国的控制又有哪些新发展呢?阅读课本,寻找埃及的措施。
生:①1952年,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
②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③1956年,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师:左下角这张照片就是纳赛尔,他被称赞为埃及“雄狮”。
同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这也是二战后非洲规模最大的一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战争,最终在1962年,取得独立。这是1962年中国发行特别邮票,庆祝阿尔及利亚独立。
20世纪50年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独立运动已经开始走向高涨,1957年加纳获得独立(独立前称英属黄金海岸),1958年几内亚独立,在加纳和几内亚的带动下6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风起云涌,196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又被称为“非洲年”,标志着非洲独立斗争的重大胜利。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1990年3月21日 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这标志着非洲的非殖民化历史使命的完成。
4.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与此同时﹐拉美人民也掀起了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这里主要介绍古巴和巴拿马。
首先来看古巴的民主运动
生:①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②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1953年7月26日,古巴的这位革命领袖卡斯特罗曾率134名爱国青年攻打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旨在夺取武器,在全国掀起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武装斗争,即揭开了古巴武装斗争的序幕。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大部分青年起义者惨遭杀害。卡斯特罗兄弟等人幸免于死,被捕入狱。在法庭上,发表著名的自我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成为古巴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宣言。
受到古巴革命的影响,巴拿马也爆发了革命。巴拿马和埃及一样,也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运河——巴拿马运河。它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直把持着统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1999年,巴拿马终于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从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合作探究】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方式和特点。
斗争方式:①武装斗争:中国、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古巴等国主要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国家独立和解放;②非暴力不合作:印度主要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迫使殖民者退出印度;③领导者具有多样性:既有无产阶级政党,也有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在非洲还有当地部落的上层人物。
特点:①时间长:延续半个世纪。②范围广:遍及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③成果大:彻底打碎了延续近五个世纪的殖民体系,建立了近百个新独立的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类社会制度,其中大多数是资本主义制度。
二、百花初暖蝶轻舞——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含义: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除了南非,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
2.特点: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现代化建设浪潮
师:首先来看亚洲的国家,上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经济快速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请同学们结合右边的地图思考这些亚洲国家发展有什么优势?
生:1、稳定的政府:地区周边相对稳定,政权都属于开明专制。政府的政策不受政党斗争干扰,政策可以持续推行。2、地域优势:他们都是沿海地域,都有优良的深水港,是太平洋海运的重要补给地点,容易进行国际贸易。3、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是20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4、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师:借助这些条件,20世纪60—80年代,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师:通过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结合右下角的地图分析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地可以借助怎样的优势?
生:海湾产油国家出现“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下面我们一起把目光转移到非洲,请同学们结合折线图分析非洲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趋势。
生:①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
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③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美则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最初形成的是以农矿业初级产品出口为基础的单一制经济结构,这种经济模式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并饱受国际资本的剥削,再加上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波及,于是发展本国民族工业进口替代模式,成效明显,①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②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三、春寒不比腊前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尽管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阅读课本找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
生:(1)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使它们受到巨大打击,促使它们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2) 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师补充:我们可以从这张表格中看到,80年代后拉美国家贸易顺差的数值为负,也就是贸易逆差,欠下巨额外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普遍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减速或保持缓慢增长。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3) 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师:例如非洲联盟)
除了以上个性问题,第三世界国家也面临一些共性挑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最根本的
(1)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它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则材料打了个比方
“根据外贸统计资料,2000年前后,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用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美国一架波音飞机,按照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就是,中国仅仅得到了一点面包屑而已。”
(2) 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例如惨绝人寰的卢旺达大屠杀,巴以冲突,我们刚刚讲完的印巴分治,这些都是殖民留下的遗患。
(3)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课堂探究】对于如此严峻的挑战,第三世界国家应如何应对?
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对霸权主义,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经过艰苦的抗争,冲破了世界殖民体系,先后赢得了民族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勇于国际竞争,推行正确的策略,才能发展前进。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只要发展中国家坚持推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同体,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从二战后的非殖民化进程导致构建了4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来讲述,指出这一进程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就,并指出他们发展中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出题角度,关于殖民地的独立民主过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而材料题往往考察的是非殖民化发生的原因。其一,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民族自决”原则向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其二,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成就,吸引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主义的苏联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其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向苏联学习,领导国内的民族解放斗争;其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斗争迫使殖民者无法继续统治下去,不得不放弃殖民统治;其五,宗主国的反殖民因素;其六,20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维持殖民地代价太大,也不必要。以上内容的思考可以作为主题探究放在第一子目的最后,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加深理解。
本课内容较多,课本阅读量大,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整理成表格。我想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干预学生过多,整堂课按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路走,这样老师累、学生循规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师应该尽量少作为,“无为而教”。学生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学生展示的精彩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表现得不够好,老师要给予鼓励,不要表现出不满或批评,一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不愿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重形式,模式化,模式化的东西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是学习了别人外在的东西,好像“买椟还珠”,这无疑是课改进入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