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婷老师做了主题讲座《高中数学HPM教学案例》文献综述研究。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大陆:
1.数学史家钱宝琮先生(1892-1974)于20世纪20年代相继在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数学史课程。
2.1998年,张奠宙教授飞赴马赛参加了HPM会议。张教授回国后撰文呼吁重视数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并在国内第一次提出“HPM”这个术语。
3.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团队具体探讨了HPM的历史渊源、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有关HPM的一些案例。汪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斐然,提出了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的范式,具体来说,在设计中对史料的应用主要有点缀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五种,是目前国内
关于HPM的最先进理论。
4.2004年,西北大学举办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此后一直到2020年,共举办了十届。
台湾:
1. 洪万生教授团队的研究处于较领先的水平,创办了《HPM通讯》。其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学习单的方式,已有案例涉及对数、解析几何、概率等。
2. 2004年召开了“HPM亚太会议”,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议题涉及HPM、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初等学校数学教学的反思等众多领域。
国外:1972年,琼斯,罗杰斯等组建“数学史与数学教学之关系国际研究小组”,标志着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关系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诞生。四年后,在德国卡尔斯鲁尔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HPM正式成立,隶属于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此后,人们从单纯的理论探讨转向HPM课堂实践。
1991年,英国数学史家福韦尔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了数学史15种教育价值。
2000年,扎纳基斯和阿卡维总结了数学史对丰富教师知识储备的重要意义。
2004年,美国数学史家卡茨带领团队编写了《用于数学教学的历史模块》一书,供数学教师使用。
2004年,希腊学者左姆巴拉和扎纳基斯给出历史相似性研究成果。
历届HPM卫星会议、欧洲“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史与认识论”暑假大学文集等,都包含有大量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成果。
HPM研究表明,数学史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学史营造了不一样的数学课堂,改变了学生,改变了教师。因此HPM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在未来,实践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仍将是HPM领域的研究课题。
根据已有的有关数学史教育价值的讨论,结合HPM课例分析,可以将数学史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分成“知识之谐”“方法之美”“探究之乐”“能力之助”“文化之魅”“德育之效”六类。六维度框架涵盖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所总结的各类价值,与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