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2—2023第二学期每周一课(潘雨朦)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第14课,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设置了四个子目,分别为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图书馆的成长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本课涉及古今中外诸多相关史实,不完全是此前纲要与选择性必修教材所学内容,因此在讲解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承相关事例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探究思考。如网络发达的现时代怎样利用信息化宣扬华夏文明。近年来,外来文化传入逐渐增加,学生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不能落下。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扬弃的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学生是高二学生。美术班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较弱,但依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能够较好吸收和学习网络信息。对于传统文化,学生肯定通过电视或者书籍都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文化传承方式及其发展过程,学生们尚未充分掌握。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也不能深入理解。因此,通过本课学习,不仅从知识层面补充文化传承载体的内容,还会从价值观上升华,使得学生能够在新时代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需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对此,结合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到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传承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时空观念——通过对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能够确认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概括史料与图片,使学生能够总结学校教育的作用、印刷术发展对文化延续的意义、博物馆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学会从史料中归纳历史规律,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能够叙述学校教育发展过程,通过学习博物馆图书馆的文化传承方式,解释新时代下如何进行文化传承。能够通过对古代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解释现实问题。

家国情怀——通过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了解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全球化时代,学生能够接触到各国的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引导学生扬弃的吸收。并通过本节课学习,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校教育、留学、印刷书发展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难点:学校教育、印刷书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锦集短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进而导入文化传承载体的内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方式可以了解传统文化。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 古代的学校教育形式:官学与私学

活动:用时间轴的方式,师生共同梳理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师生共同梳理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随后发展起来的官学与私学,就成为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汉朝在中央设立的太学,在地方设立的郡国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都是官学的代表。而与官学相对的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由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首创。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则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为其编纂了学规,书院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教师:通过官学与私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教育从学在官府,向着学在民间转变,大家想想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预设:有利于推动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教师:那么学校教育还有哪些作用呢?我们通过一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下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归纳其作用。

学生预设:

特点:起源早(发展时间长)、政府主导、官学私学并存;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作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为政府培养了人才,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凸显儒学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同时对科举制的发展也起到支撑的作用

2.近代的学校教育形式:大学

教师:进入近代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产生于古希腊,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为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德国人洪堡所创办的柏林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将教学与研究结合,促成了大学职能的转变。美国大学不仅创造与传播知识,还致力于将知识运用于服务社会。比如一些高等学府的商学院,在学术研究之外也积极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项目。

教师:中国的近代大学中最为知名的两所就是我们这里呈现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梳理一下两所学校的发展历程。

教师:北京大学曾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在就任仪式上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教材学思之窗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蔡元培这段讲话,概括他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练习册的第四题梳理核心观点“研究学问”。

出示《清末常州府中学课堂课程标准》表格,比较中国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的不同。

学生预设:从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比较教育目的。

3. 中国现代的学校教育形式

教师:入党申请书图片解析,学生解读信息并解答背后原因。并完成1949年到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轴。

教师:到了现代,我国的学校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提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义务教育发展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如今大家能够坐在舒适的教室中,享受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的学校教育,都得益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使得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都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那么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哪些文化传承的载体? 

环节二:印刷书的诞生

1.印刷书的发展历程

教师:印刷书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尼罗河畔的文明古国——古埃及。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就出现了纸草书卷。莎草纸成为古埃及人书写的主要材料。那么,此后文化的记录媒介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活动1:时间轴方式梳理,同时观察书写材质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学生预设:纸草、竹木、帛等转变纸;从手抄到印刷,其中印刷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活动2:为什么说毕昇发明的胶泥制活字是印刷术一次质的飞跃?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佛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梦溪笔谈18技艺10》

学生预设:从效率、费用及方式等几个角度思考。

活动3:探究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提供古登堡印刷术视频及一则史料,分别从技术和社会两个角度考虑。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教师:请同学们从技术和社会两个角度思考为什么说印刷书的诞生有革命性影响。

学生预设: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多项技术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另一方面,在知识层面上,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 

环节三:图书馆与博物馆

1.图书馆

活动1:时间轴的方式师生共同梳理发展历程。

教师:要更好地发挥印刷书保存和传播文化的作用,自然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保存这些文字资料,于是图书馆就诞生了。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老师一起梳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师生共同梳理)

在西方,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座图书馆所收藏的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随着文明演进,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文化遗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兴起。到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还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开放。

在中国,古代朝廷舍友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除了官方藏书外,随着私学出现,私家藏书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为突出,比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填一个,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后又改名为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建立起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活动2:学生通过回忆在图书馆的经历,尝试总结其功能。

学生回答预设:保存典籍资料、学习。

教师出示常州市图书馆的页面,以线上资源和线上讲座展开,从社会的角度提示学生。

 

小结:结合学习聚焦总结四个功能保存古籍、文献开发、培养人才和公共教育。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讲历史学研究,不能仅仅参考文献资料,还需要哪类史料呢?就是实物史料,比如考古发现的各种文物。那么这些文物一般保存在什么地方? 

2.博物馆

活动1:基础知识连线的方式梳理基础知识:

 

活动2:邀请以为学生打开常州市博物馆的官方页面,请该同学在检索和探索的基础上,尝试回答博物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学生预设:博物馆是收藏和研究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它能够起到传承历史、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强化群体记忆、增强爱国情感等作用。

活动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结合博物馆的作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的文物,唯有中国博物馆不收藏外国文物,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全是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封闭观念;不看别人的,便认为自己最好。”

——冯骥才

教师提示角度:可以从现实的视角去想:从个人的进步谈到国家的发展,由小到大,视野宽窄影响发展。可以从历史的视角去想:为什么“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文物”?为什么中国的许多人总“认为自己最好”?更应从封闭与开放的对比中去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也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去想:为什么有些人只要娱乐不要文化,只要“快餐文化”不要精品阅读?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应该有怎样的视野?

过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能否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与博物馆这些载体,让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发展?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聚焦的问题:如果看待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保护。

六、板书设计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结束后,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问题列举、分析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

第一,问题设置过多,时间的分配上需要把控。本节课共四个子目,其中第一和第二子目耗时太长,图书馆和博物馆部分没有展开。纠其原因。问题设置的不够合理,材料提供的不够充分,学生很难达到预设的回答,也很难根据知识储备回答问题。加之引导的不够充分,教学进度没有完成。

第二,教育和大学基础知识的处理还需要再完善。本课采取时间轴的方式整理基础知识,但是发现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两个内容切成四个时间轴,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态,因此可以考虑用其他形式处理基础知识。如可以将印刷术部分调整为完成表格的方式。还可以也可以采取图书馆部分的处理方式,还可以使用如基础知识连线等其他多种方式。

公元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的雏形

公元5世纪

简策,中国最早的书籍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第三,问题设计的层次还可以更加优化。纵观本课的问题,有些层次过低,如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化的作用,可以和后面一个问题,即学校教育的作用做合并,既精简也更符合课表要求。因此,想要更好地处理教材,设计出合理切实的问题,还需要加强对课标和课本的研读、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并且多次尝试,多次修改找到合适的取舍方法。尤其是要要理解教材本身的逻辑,更要理解教材背后的逻辑,为何如此设置,设置的理由和意义何在,深挖历史教材的生活价值和发展价值,这样才能在问题的设计中落实好历史素养,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设计。

第四,课堂的趣味性不足,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完全调动。其实本课的体验性是比较强的,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怎样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历史分析,还需要再做优化。

第五,教态、语言和板书还不够标准,后期教学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基本功的练习。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