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2—2023第二学期每周一课(张坤玲)
往事越千年,传承恒久远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选择性必修三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往事越千年,传承恒久远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品传承之义

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指承载、传播文化的各种工具、方法、途径与手段等。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二、析传承之途

1.学校教育

时期

发展情况

汉武帝时期

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的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教学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做官。

唐朝

官学稳定发展;唐玄宗规定“敕天下县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

宋朝

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明朝

明太祖“诏天下立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后来颁布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教育。


2.图书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摘编自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摘编自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3.世界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发展

 

学校教育

古代

               产生欧洲最初学校形式

 

近代

法国:            ”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促成大学职能转变。

美国:大学走向              

书籍

古代

埃及纸草书卷

近代

德国古登堡《圣经》采取了              

图书馆

古代

修道院藏书

近代

面向所有人开放的              

博物馆

古代

埃及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近代

牛津大学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



三、悟传承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结合史实,谈谈学校教育、留学、印刷书、翻译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课后作业:仿写

常州市第三中学前身为江南中学,始建于1928年,建校一年后即更名为辅华中学。生逢乱世,学校因战事所迫屡次迁址,直至1946年,学校迁至常州市双桂坊“诚敬坛”才安定下来。迁至“诚敬坛”后,时任校长汪绍先受环境启发,倡导师生以“诚敬”为行事准则,“诚”即“诚实”,“敬” 即“崇敬”,由此形成了校训的前身。

 

根据校训,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三中校训简介。

要求:1.模仿“历史纵横”栏目“留学教育”的写法;

2.字数:不超过120字。

基于纲要的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

——《选必三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反思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20235

20235月,我开设《选必三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公开课。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本课内容较为零散,我围绕文化传承明确教学立意,将内容重组为“品传承之义——析传承之途——悟传承之道”三部分。针对教材从古今中外多个维度讲述文化传承的发展历程,我的处理是以中国史为主,兼顾世界史;重点讲述学校教育,兼顾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小组展示,一人主讲,小组其他同学补充,给学生表达的舞台。

选择性必修的教学要基于中外历史纲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明确高三一轮复习是以纲要为主、兼顾选必。相关史实反复滚动,帮助学生从不熟悉到熟悉,为提高思维品质夯实基础。

课后作业的设计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三中校训简介。要求:1.模仿“历史纵横”栏目“留学教育”的写法;2.字数:不超过120字。改作业的设计一是培养学生的爱校乐学之情,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二是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三是帮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地表达想法。后续的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方法,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指导,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