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全民守法
政治组 卢艳伟
课题 | 全民守法 | ||
学习目标 | (1)学习全民守法的内涵,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推进全民守法,认同全民守法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支持全民守法; (2)理解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3)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法守法学法用法,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4)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意义、要求,提高全民守法的自觉性,明白全民守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全民守法的要求和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 难点: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和意义。 | ||
课时 | 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 问题探究 | 设计意图 |
导入课程 课前播放《sunshine girl》引导同学享受这种乐观、开朗的氛围。
讲解郑灵华事件的起始,并展示我国每年因网络暴力致死的数据,以及近年有关网络暴力的较大影响的案件
小组讨论
展示《宪法》 《民法典》《刑法》中有关网络暴力的条款
展示全民守法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
播放“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视频,以及时间线展示
展示“全民守法”的定义
展示材料:造谣者郎某及其家人都认为该事件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是“闹着玩的”,并没有犯罪,且如今已经影响到了造谣者一家的正常生活。
展示材料:当事人小谷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的维权历程
展示材料: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尊重他人、不应该侮辱、造谣的典故。
展示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展示本节课的框架体系
展示研究活动,请同学们选择不同题材,在周末拍摄一段不超过三分钟的普法教育宣传片。 |
课前播放的歌曲中哪个单词出现频率最高?是否让我们有开心愉悦的心情?女主人公是否一致保持着开朗和乐观呢?
议学任务1:如何应对“网络暴力”现象?学生自主探究
我们的立法机关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是具体的落实,还应该依靠谁?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注意什么?
分析在该事件之中,被造谣者小谷面对这种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议学任务2: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从材料中我们能看出郎某及其家人在认知上存在什么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会给他人起外号,传谣言?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自古以来重“礼”,尊重他人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其实我们推进全民守法应该怎么做?
推进全民守法,有助于我们的社会形成怎样的氛围?全体人民对于法律又有何态度呢?
| 让学生们从愉快的音乐、开朗的女主角以及女主角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到强烈的落差,激发学生对拒绝网络暴力的认同。
让同学们在讨论中从不同主体角度去分析该现象
明确拒绝网络暴力,需要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以及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力,也要依法履行义务。
围绕该事件了解到当公民自身的合法权利收到侵犯时,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通过小结的方式明确何为全民守法。
围绕“怎么做”,进行分析,并从“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的细节中分析值得反思的问题。
通过材料聚焦来了解郎某及其家人的行为和认知体现了社会中一定群体的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应该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分析当这些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应该怎么做。
引出法治观念建立之后一定要应用于具体实际,要主动、积极地去使用法律。因此在推进全民守法过程中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出推进全民守法需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用推进全民守法的意义进行总结,让同学们体会到当整个社会厉行法治的时候有何效果。
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整节课的内容。
丰富学生对于身边的守法的认识,并能够主动参与进行宣传。 |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导向为主,用网络暴力带动同学们感受情境,分析事实,同学们在案例的分析中讨论激烈,角度广泛,应该留出更多时间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引导同学们在讨论中充分发散思维;在自身设置的问题层面还有待提高,设问导向应该更精确,更能让学生明确方向;板书层面需要主次分明,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清楚了解。 | ||
评课记录 | 高丽老师:本节课案例虽不是最新的,但十分符合本节课所授内容,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对案例分析很精彩。 张小洁老师:本节课案例恰当,教师的语言引导合适,能很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配合度较高。 杨春玉老师:本节课脉络清晰,构思巧妙,学生们的讨论和发言是一大亮点,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同学展示自己。 朱丽娟老师:课程知识点精确,教师教态良好,循循善诱,教学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