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
第四单元 无声之韵——建筑艺术
主题一: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
常州市第三中学 朱冬健
教材分析:
建筑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其他单元相比,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与生活的联系很密切,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它。建筑凝聚着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蕴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想象。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家族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思想,因而建筑往往成为精神文化的表征。
所以本单元是设置了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三个主题。本主题作为建筑艺术欣赏的开篇: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从建筑材料、经营空间、序列群组、雕梁画栋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外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建筑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高中生,要引导他们有目的的重点欣赏、分析、评价中外经典建筑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不同地域文化、结构、材质对建筑风格的重要影响,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知。列举中西方的经典建筑进行评述与比较,感受建筑设计的魅力,逐步完善自身的美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眼光。
教学重点:
1.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风格的建筑,了解建筑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对建筑有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解。
2.认识不同文化中建筑设计的特点,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而高雅的审美观,正确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
教学难点:
1.认识与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2.掌握建筑的用材、布局、序列、群组、装饰等基本概念以及建筑艺术的特性、建筑艺术的语汇等,从而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鉴赏建筑艺术。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如何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源自建筑史上的三句名言: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节奏韵律之美
※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材质色彩之美
※ 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空间结构之美
建筑的形体与空间创造的形象,虽静尤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这与音乐无形的声音有着某种心理上的相似性,这就使艺术家们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建筑联系了起来,用无形的声音“构建“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来”造”出音响。
二、议题一:中外建筑的用材有何不同?
——建筑材料的不同,其背后是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 建筑材质不同,营造方式不同,也产生不同的结构形式。
西方建筑——石头——柱式、拱劵、混凝土
中国建筑——木头——台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斗拱
中国的传统建筑用材主要是土木,因此有“土木的诗篇”之誉,西方建筑由于大量的使用石材,因此被冠以“石头的史书”。
三、议题二:中西建筑如何经营空间?
——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而满足人使用功能的恰恰是虚空的部分。
◆ 比较苏州博物馆与朗香教堂的不同设计风格和审美趣味,体会不同文化下的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
朗香教堂设计简洁、抽象;它的形态跳出了现代主义的束缚,超越了惯常的标准与规则;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审美联想,其内部空间以侧面采光,凸显了宗教的神秘氛围。
苏州博物馆借鉴苏州园林造园手法,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打破了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让空间布局虚实相生;以壁为纸营造出如中国山水画般的空间意境;按功能需求穿插不同形式空间设计,最大限度的把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使馆内外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丰富而充满变化。
◆ 中西方在不同文化下的的建筑空间设计理念
中国建筑习惯把外部空间视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国建筑鲜明的空间特色。
西方建筑重视结构造型,突出强调建筑的整体造型美,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四、议题三:传统建筑的序列与群组有何特征?
◆ 请同学们比较两组图片并思考, 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由众多建筑单体组合而成。
◆ 赏析:《故宫》、《北京四合院》、《山东孔庙》——均衡对称,富于节奏感;
《苏州园林》——自由式布局,天人合一,中庸思想。
五、议题四:为什么说雕梁与画栋也是中国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 赏析:木雕、石雕、砖雕、彩绘
◆ 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与自然环境有关。
南方:雕梁
雕梁在南方流行,因为彩画怕天气湿度大,所以普遍施以雕刻。
北方:画栋
北方干燥,绘制彩画较少受气候的影响,绘制得比较多。
◆ 黄色是最尊贵的色彩,其下赤、绿、青,蓝、黑、灰等级依次降低。
金、黄、赤常用于宫殿,
绿、青、蓝常用于百官的宅邸,
黑、灰、白则常见于民居。
六、课堂总结: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总结知识,加深学校印象,促进学生反思。)
七、课后拓展:
探寻你身边的古建筑,用绘画、摄影或文字的方式记录并讲述古建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