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房源晟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内容分析: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本课作为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具有引领本单元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和苏联之间发生了冷战。它们按照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建立起两大相互对立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冷战持续数十年,东西方关系既有冷战的激烈对抗,又有相对缓和。在冷战过程中发生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典型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以修筑柏林墙达到顶点,也以这道墙的出现画上了句号。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双方在不妥协的姿态背后,对危机的处理都十分谨慎,尽量避免危机升级,最后通过谈判使危机得以解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本专题的难点是冷战的基本特征。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使冷战达到最高潮。美、苏双方在强硬对抗的同时,努力寻求妥协途径,避免危机升级冲突失控而引发战争。这两次危机以及初中已经学过的第一次柏林危机的解决方式,凸显了冷战的基本特征,即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武器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总结冷战的基本特征,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冷战的含义,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整体上维持了和平状态做出解释。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也是本课难点。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们建立并主导了战后国际秩序。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建立了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了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在冷战过程中,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欧、日本、中国等地区和国家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发展中国家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切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受到多种国际力量的制约。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冷战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冷战发生、发展和瓦解的过程,认识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形成时空观念,确立唯物史观;
2、通过研究文献史料和历史地图,分析冷战中的典型事件,探析冷战的基本特点,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3、通过了解冷战发展过程中西欧、日本、中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情况,认识冷战过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态势,辩证分析冷战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瓦解过程;冷战过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
教学难点:冷战的基本特征;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设计思路:围绕核心议题,提出基本问题,通过学生学习探究,解决这些问题,探寻冷战兴起、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规律。
核心议题: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冷战的兴起、发展与终结?
基本问题1:何为冷战?
基本问题2:冷战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
基本问题3:冷战是如何发生的?
基本问题4:冷战有何特点?
基本问题5:冷战有何影响?留给后人哪些历史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场白:今天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为大家上一节历史课,我姓房,大家可以叫我房老师。让我们一起度过接下来紧张而又有趣的40分钟,我想一定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PPT呈示影像材料:课前2分钟播放俄乌冲突新闻视频
驱动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认为持续一年之久的俄乌冲突因何而起?俄乌冲突的幕后黑手是谁?这场正在持续的地区战争冲突和我们今天上的这节课有无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俄乌冲突是美国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发动的战争。它站在幕后,却始终操控着战争。美国仍然坚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争夺霸权,遏制中国。
教师活动: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也是剑拔弩张,但双方却如今天这样并未爆发正面冲突。冷战的阴霾似乎仍未消散,人类该如何面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走出冷战的历史循环,寻求永久和平,我们必须先走进冷战、研究和分析冷战的来龙去脉,才能以史为鉴,谋划我们美好的未来。
◆ 新课讲授
发展性任务一:知道冷战的概念
一、走近冷战:何为冷战?
驱动问题:冷战是战争吗?这是房老师抛给大家的第一个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给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冷战是战争,因为它的英文单词称之为“cold war”。
教师活动:还有同学有不同观点吗?
学生活动:冷战不是战争,冷战期间世界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和冲突,仍然维持着二战后的长期和平
教师活动:没错,冷战不是战争。这位同学给出的理由非常充分。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所应坚持的原则——论从史出。我们来看一看教材对冷战定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冷战(Cold War)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驱动问题: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说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一种状态?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
学生活动:既非战争指的是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始终未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又非和平指的是两大阵营采用了除军事手段外的一切方法削弱对方,争夺霸权。
教师活动:很好。既然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冷战的概念,接下来就该厘清冷战兴起、发展和终结的过程。
发展性任务二:了解冷战的过程
二、走进冷战:冷战历程(1947-1991)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梳理冷战的兴衰历程。
PPT呈示:冷战重大事件时间轴
学生活动:根据时间轴列出冷战中的重大事件。
PPT呈示地图: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历史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的使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为我们指出箭头所示的几次冷战事件。
学生活动:指出历史事件所对应的地区。
驱动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示意图,思考两极格局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除了美苏两大阵营,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处于两大阵营之外。比如印度、印尼等国家。
教师追问:除了不完全性,如果从美苏两大阵营的实力对比来看,两极格局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不对称性。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发展性任务三:理解冷战的基本特征
三、重探冷战:缘起、特征与启示
探究活动之一:冷战缘何发生?
教师活动:两极格局是战后一种新的国际政治格局,而政治格局归根到底是由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实力对比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格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格局。因而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
PPT呈示文字材料、海报:
冷战的发生是从经济领域的脱钩开始的。当苏联拒绝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时,雅尔塔体系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已经开始动摇;当苏联和东欧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决心与西方世界做彻底的经济切割时,冷战便发生了。
——沈志华著:《经济漩涡: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
教师活动:关于冷战的起源问题,是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议题,沈志华教授认为研究冷战是如何发生的,需要研究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外的因素,战后初期美苏经济的脱钩便成为冷战发生的最先表现。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冷战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
教师活动:当然,历史是复杂的。除了经济方面,其他因素也会促使战时盟友变为剑拔弩张的对手,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则材料解读冷战发生的背景。
PPT呈示材料: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前,美苏分歧被共同的利害关系所掩盖,大家都求同存异。会议后,随着胜利的到来,双方争吵不休,都指责对方违反了雅尔塔协议。会议的实质内容就是东西欧的划分和关于远东的秘密协定,二者都体现了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美苏争霸天下的局面从此形成。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
一方面,华盛顿要的是欧洲门户开放。另一方面,斯大林不断要求罗斯福和丘吉尔承认苏联有权控制东欧的大部分。对斯大林来说,这个俄国“势力范围”既可以作为抵御西方的战略缓冲,又可以从经济上利用来加速重建国内经济。
——[美]沃尔特·拉弗贝著,徐复等译:《美苏冷战史话》
“在许多国家里,我们的政治信念和经济信念,同不承认这些原则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冲突。只要我们国内的事搞好了,我们将赢得全世界都皈依我们的信仰。”
——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
学生活动:战后美苏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双方的国家利益冲突日显,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教师追问: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强调了其他因素,看看哪位同学最先找到。
学生活动: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对全球霸权的野心与苏联的安全困境的尖锐矛盾引发地缘政治危机。
教师追问:联系到时间轴上的某次演说,你还能找到什么诱因?
学生活动:英国政府当局的外交活动成为冷战爆发的诱因。
教师活动:好的,那老师来帮助大家总结一下冷战爆发的背景:
(1)战后美苏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双方的国家利益冲突日显;
(2)美国对全球霸权的野心与苏联的安全困境的尖锐矛盾引发地缘政治危机;
(3)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立、美国的文化冷战加剧战略互疑,频繁发生误判和误解;
(5)美苏在战后经济切割断绝了两国战后延续国际合作的基础;
(6)英国政府当局的外交活动成为冷战爆发的诱因。
教师追问:我们该如何理解冷战与雅尔塔体系的关系呢?
学生活动:雅尔塔体系为战后的和平与发展留下了空间;雅尔塔体系不是冷战,冷战是在该体系具体运作过程中出现的。
探究活动之二:冷战有何特点?
教师活动: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其中最惊险的,也是人类离毁灭最近的一次,当属古巴导弹危机了。因此,研究冷战的特点,古巴导弹危机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微观视角。
驱动问题:请阅读教材112页最上面的小字部分,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归纳什么是古巴导弹危机?
学生活动:1962年由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起美国出动海空军队封锁古巴,双方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最终通过秘密谈判,苏联撤出导弹结束了危机。
教师活动:非常好。教材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这是我们用于研究这段历史的经典的图像史料。
PPT呈示漫画材料:
教师活动:这幅著名的冷战漫画是由威尔士政治漫画家伊林沃思绘制,于1962年10月29日发表于英国《每日邮报》上。
驱动问题:同学们,这幅漫画中,美苏两国领导人正在做什么事?它象征着什么?
学生活动:掰手腕——政治和军事的较量
教师追问:他们另一只手放在哪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双方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
教师活动:国际政治学者约翰·赫兹认为,“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无力”,冷战中,美苏两国最先进的核武器毫无用处,两国的突出优势因此失去了效力。
PPT呈示材料:美国解密档案,苏联中程弹道导弹射程示意图
教师活动:这幅原本是绝密资料的示意图清晰地显示,当时苏联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射程可以覆盖美国全境,也就意味着可以用核弹摧毁整个美国。这真是人类距离毁灭最近的一次机会了。而此次危机也使美国意识到苏联的核武器发展迅猛,美国必须开展核武器竞赛超越苏联的核力量。
PPT呈示材料: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张小明著:《冷战及其遗产》
驱动问题:请大家阅读这则材料和教材113页问题探究的材料,思考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找到的共同立场和语言指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避免核战,通过谈判解决危机,维护和平。
教师追问:美苏在危机出现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寻找这一立场?
学生活动:秘密谈判、书信交流、苏联的妥协
教师活动:美苏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方式,充分表现了冷战时期两国处理相互间冲突的基本行为特征。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避免冲突无限升级。
驱动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古巴导弹危机的史实,分析冷战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活动:从内容上看,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从空间上看,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双方激烈军备竞赛,却又自我控制,避免兵戎相见。
PPT呈示材料: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驱动问题:阅读教材112页,思考尼克松的讲话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西方阵营分化,西欧和日本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国际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出现。
PPT呈示材料: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上提出不结盟运动宗旨:不参加可能导致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同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等,使不结盟运动成为独立于超级大国对抗之外的“第三种努力”。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
驱动问题: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对当时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力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探究活动:冷战的历史启示
PPT呈示材料:
放眼全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霾不散。一些国家力图扩大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安全,胁迫别国选边站队,制造阵营对抗,漠视别国权益,大搞唯我独尊。如果任由这种危险势头发展下去,世界会更加动荡不安。
——习近平
驱动问题:结合你对冷战的认识,思考冷战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
1、与热战相比,冷战是历史的进步;
2、冷战双方处理危机的自我控制机制,应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
3、克服只最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维与冷战思维,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走出冷战:中国智慧解决国际冲突
教师活动:在国际政治术语中,有一个“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可能有同学听说过。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兴崛起大国和现有守成大国必然产生的彼此猜疑和互不信任,并必然最终走向战争与冲突的宿命。二战后的美苏就是深陷在这一陷阱中。如何避免再次踏入这个“国强必霸”的陷阱中去,是值得全球各国思考的重大问题。
小组活动: 请同学们结合冷战启示,模拟联合国大会上,你作为中国代表,针对美、欧、俄、乌四方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做法,发表中方的看法或提议。大家相互讨论。
PPT呈示材料:
事实证明,冷战思维只会破坏全球和平框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危害世界和平。要坚持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
—— 习近平总书记
后冷战时代,俄罗斯认为其本体安全威胁依然来自于同西方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其受到欧盟及北约东扩对其周边国家势力范围的挑战。因而,乌克兰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严重挑战了俄罗斯的本体安全。
——毕洪业:《从危机到战争:俄罗斯本体安全与俄乌冲突》
面对俄乌冲突,美国拜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团结欧洲盟友联合施压;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对乌克兰积极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以情报战、信息战和代理人战争间接介入。
——达巍:《借势以谋局:俄乌冲突与拜登政府的全球战略》
枪声一响,俄乌都输了,兄弟相残没有赢家。表面看,美国赢了,赢了一场代理人战争。形式上看,欧洲也输了,因为被美国绑架了,距离战略自主的目标更远了。所有美国盟友都被绑架,美国还想在道德上绑架中国。
——李永全:《俄乌危机折射的大国博弈与百年变局》
学生活动:分组阐述观点。
教师总结:和平,对话,合作,共赢是我们走出冷战阴霾的关键原则。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冷战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历史过程,理解了冷战的基本特征,明确了如何避免冷战再度发生的历史经验。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走出冷战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走近冷战:何为冷战?
二、走进冷战:冷战历程(1947-1991)
(一)冷战发生
(二)冷战发展
(三)冷战终结
三、重探冷战:缘起、特征与启示
(一)缘起:综合因素
(二)特征:自我控制机制
(三)启示:历史进步、沟通对话、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四、走出冷战:中国智慧解决国际冲突
教学反思
历史组 房源晟
旧版高中历史教材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都突出了学习冷战史的重要性。冷战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关键的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和思考:如何理解和解释冷战?如何认识冷战的起源问题?冷战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本专题的难点是冷战的基本特征。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使冷战达到最高潮。美、苏双方在强硬对抗的同时,努力寻求妥协途径,避免危机升级冲突失控而引发战争。这两次危机以及初中已经学过的第一次柏林危机的解决方式,凸显了冷战的基本特征,即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武器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总结冷战的基本特征,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冷战的含义,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整体上维持了和平状态做出解释。
本课在实际讲授中还需注意师生互动环节的把握,时间的分配,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