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认识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
政治组 张小洁
一、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高中政治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第三单元第6课第1框,也是整个第三单元的起点。教材内容分为三目,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具体内容围绕经济全球化“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其重要推动力量展开,让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整个概念能够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了解。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辨识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描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学情分析】
认知状况:“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里,学生就有接触到这个概念。并且历史、地理学科也会涉及到。但很多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很多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就仅仅是商品的全球流通。显然这个理解和本课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距离的。
二、教学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习近平主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为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奠定基础。
2. 科学精神: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表现,理解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 公共参与:感知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自觉投身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表现,理解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经济全球化三种表现的区分;比较优势理论。
四、教学方法
1.议题式教学法 2.讲授法 3.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短视频。
【观看视频】PRC是什么的简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这则视频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什么?(30秒)
第六课 走进经济全球化 6.1 认识经济全球化
新课讲授
议题一:明“全球化”之义: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有何主要表现?
课堂提问:经济全球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同学们根据自身体会说说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学生回答
【概念解读】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日常可见的美食,中国的国民辣酱老干妈也征服了外国人的胃,当然还有卫龙辣条等中国食品。苹果手机在中国热销,中国的华为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经济全球化绝不仅仅是指商品的全球流通。
【知识讲解】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我们来寻找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除此以外还有生产全球化。
我们以华为公司的三段材料为例对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进行初步区分。
【展示材料】片段1:“我”是由不同国家共同完成的,其中主板和硬盘是由美国提供的,光驱是由日本提供的,声带网卡是由中国台湾提供的,组装工作在中国完成。(生产全球化)
片段2:“我”所在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创立了241家子公司,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的大领导任正非先生在新西兰宣布,即将要在新西兰追加投资4亿新西兰元。(金融全球化)
片段3:“我”在海外市场的高光时刻:2019年上半年,我的高端智能机(P&Mate系列)在德国、波兰、日本等20多个大国市场,发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00%,创下了发布28天全球销量超150万台的成绩。(贸易全球化)
设问:在生产全球化过程中,每个国家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呢?怎样才是最优选择呢?
接下来,请同学跟随小明父子俩进入荒岛求生环节。
故事情境:
小明父子俩遭遇船只失事,流落荒岛。为了生存他们主要做两件事:采椰子和捕鱼。
爸爸非常擅长这些工作,他一天能捕20条鱼或者摘20个椰子。
小明不是很擅长,他一天只能捕2条鱼或者摘18个椰子。
小组讨论:父子俩分摊工作是否值得?请说明理由。(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推选组长进行记录,讨论时间3分钟)
这个分工过程就体现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我们就可以说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该国生产某产品存在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个人之间。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形成分工的重要基础。利用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能够提高专业化程度、提升劳动效率,使参与分工的两国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拓展】机会成本: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根据我们所理解的比较优势完成书本案例。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基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市场交换之中,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贸易是买卖或交易行为的总称,国与国之间主要涉及到进口和出口。
甲国向乙国出口粮食,从乙国进口肉;乙国向甲国出口肉,从甲国进口粮食。
这个过程也体现了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主要包括出口、进口、转口、过境贸易。
学生阅读书本P60-61,了解这四种贸易内容。
思考: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哪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我国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警惕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带来了金融全球化。
三个主要表现之间该如何区分呢?我们来看一张对比图。
①生产全球化:强调在生产领域,侧重产品从设计到制造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不是一国独立完成的;
②贸易全球化:强调在交换领域,侧重商品、服务、技术、资本、劳务等在全球交易范围,不是局限在某一国家或地区;
③金融全球化:强调在投资领域,侧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如国际投资、涉及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兼并(并购、收购)等。
习主席说:“拒绝全球化就是拒绝太阳升起”,但是某些国家却逆潮流而行。我们一起来观看美国对华为制裁的相关视频。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有人抛出“全球化已经终结”的论调,你是否赞成,为什么?
学生讨论3分钟。导入新议题
议题二:探“全球化”之因:
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
【知识讲解】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种动因共同驱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产力是最具革命性、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新的科技革命带来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物质生产能力达到新的高度,使得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发达国家的需求,这就需要开发国外市场。
为什么要开发国外市场呢?展示《资本论》利益的追求是根本动因。
除此之外,科技革命还带来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展示货船)
除了船运,目前的陆运(火车)、空运(飞机)更加快捷。所以,我们能够吃到新鲜的国外水果、海鲜、肉类等等。
通信手段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智能手机、视频会议等等。
国与国之间能够自由贸易,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基础上。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价格、供求、竞争的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这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归纳总结:
影响因素 | 经济全球化 |
根本因素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物质技术基础 | 新的科技革命,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 |
根本动因 | 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 |
体制基础 | 市场经济体制 |
经济全球化借助的载体是什么呢?
议题三:推“全球化”之潮:
什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材料】:目前全球大约有8万家跨国公司,它们大约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世界贸易的60%、技术研究开发及技术转移的70%、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的90%。
问题:1、什么是跨国公司?
2、跨国公司经营目的和投资动因是什么?
【知识讲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跨国公司:是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跨国公司除了刚才列举的,还有什么?例如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星巴克;中国的小米、格力等等。
材料一:跨国公司基本上都采取总部经济模式,进一步实现了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例如,华为P40,其主板和硬盘是由中、美两方技术人员在美国分公司研发提供的,光驱是由中、日两方技术人员在日本分公司研发提供的。此外,华为基于全球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借助俄罗斯人出色的数学计算能力,突破了移动网络的特殊瓶颈,带动了全球化进程。
材料二:国家工商总局人士分析说,一些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例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饮料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具有显性的垄断地位。
此外,一些跨国企业还成为了国家实现污染转嫁的工具,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政府支持下于80年代在印度成立了子公司,专门生产杀虫剂。结果不久,这家工厂40吨毒气泄漏,引发了20世纪最著名的一场生态灾难。
【辨析思考】跨国公司在全球组织生产经营,会带来哪些影响?从积极的层面来说,可以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例如华为在俄投资,引领着当地的通信技术发展。而也需要看到,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能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例如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比如早年间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就制造大量的电子垃圾。而现在的中国华为走出国门,却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张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
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是“主力军”之一,这也带来了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
华为在业界率先提出了基于绿色站点、绿色网络和绿色运营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德国,华为通过部署Powerstar解决方案,实现分钟级的能效自优化,能效提升了7%;在西班牙,通过在骨干网部署OXC,能效提升了81%,带来29%的成本节省。
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不懈努力!
评课反馈
陈慧老师:这一节课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中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注重知识和材料的拓展,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谭昆老师:课堂节奏明晰,内容丰富,老师的引领能力强,学生参与度高。冯如兰老师:这节课注重从学生水平出发,由浅入深,整个课堂舒缓而有条
理。
周叶妮老师:这节课有广度、知识涉猎面广;有高度,思辨性的话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吴俊英老师:这节课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采用一体化设计,在循循善诱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
陈家颖老师:老师课堂控场能力强,准备充分,素材丰富。
吴梦麒老师:听完整节课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整节课从个人到国家,线索清晰,情境真实,议题明确。
张珩老师:问题的设置可以进一步优化,精准触及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的有效时机,适当进行追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育。
教学反思
整节课围绕议题式教学开展,教学重点和难点借助时事热点和情境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化解。整节课的设计遵循大单元设计的理念,注重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融合和贯通,从生产全球化中讲解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中让学生感知我国的擅长方面与不足之处,从而在贸易环节要警惕陷入比较优势贸易误区,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整节课学生投入度很高,讨论热烈,分析问题有理有据,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课堂的某些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更好地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