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专题 开放性试题的因应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房源晟
内容分析:开放性试题具有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事物的特质,体现了对历史最高层次的关键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能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提出历史观点,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历史学科能力体系中最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习题演练,了解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原理、特征,总结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
2、通过习题讲评,明确各类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规范性,学会自拟论题、图表类试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开放性论述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开放性试题的论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驱动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开放性试题?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情境多元复杂。
◆讲授新课
一、何为开放性试题
教师活动:文科试卷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给定材料,自主选择解题角度,通过逻辑一致的论证和可靠的证据支持,得出可靠的结论或观点。
开放性试题具有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事物的特质,体现了对历史最高层次的关键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能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提出历史观点,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历史学科能力体系中最高的能力。
PPT呈示:
二、开放性试题的价值
教师活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反映了历史学科在开发高中学生心智水平和启迪精神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与之相应的考试试题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每个核心素养都可以作为一个开放的子系统而独立存在,都需要基于一个思维方向尽可能地拓展和联系,形成有根据、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认识。
怎样使试题实现开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对考试命题提出的必然要求。
三、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教师活动:
基本要素:情境开放、设问开放、答案开放。
灵魂:求新。求新的最根本体现是立意的开阔高远和视角的不落窠臼。同时注重能力的综合性考查。
特征:从新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注重分析历史过程而淡化历史结论,鼓励受试者独立提出问题。
四、开放性试题的应对策略
(一)开放性选择题
PPT呈示:
(22年江苏卷)8. 下图新年画表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 )
A. 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B. 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 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D. 家庭妇女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学生活动:分析试题,答案为C。
PPT呈示:
(21年全国乙卷)30. 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学生活动:分析试题,答案为B。
PPT呈示试题:
学生活动:分析试题。
标语内涵:由打破思想束缚变为确立对城市的认同感;
背景变化:由体现深圳城市初建到展示现代化大都市形象;
意义价值:从追求经济效率到凸显人文关怀。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开放之初面临着计划经济旧观念的束缚。图1体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突破思想束缚,勇于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深圳的成功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图2体现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成就,表现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包容和人文关怀。
命题探究:人物形象入题
教师活动:人物形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断变化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物性格、史料记述、作者所站角度(阶级立场)及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过程中,应注重从试题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将提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着重分析背景与影响。
PPT呈示试题:
学生活动:分析试题。
艺术作品的创作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1939年的电影《木兰从军》深受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影响,塑造了木兰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形象。1956年的豫剧电影《花木兰》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环境之下,表达了以木兰为代表的女性渴望同男性一样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20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受其影响,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借助中国传统故事表达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木兰形象走向世界。
总之,艺术作品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也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有关,正因如此,木兰从军故事被不断改编。
PPT呈示试题:
学生活动:分析试题。
亥前后国人认知随时局变化趋向理性。
辛亥革命前,民族危机如深,反清革命运动高张,中国知识界对朝鲜民众反侵略抗争有一定关注。但从《藤花血》作品可以看出,时人对此事件认知有限,尚处于赞扬悲情英雄的感性阶段;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二十一条”交涉时期,群众反日情绪高涨。民鸣社的《东亚风云》体现出时人对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关注。
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卖国奴》一剧将人物主线转移,谴责李完用的亲日卖国行为,以此影射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体现了反帝爱国思想。
总之,辛亥前后国人对于安重根刺杀一案的改编剧主题多变,经历了从赞扬英雄义举到关注亡国危机、谴责卖国行为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国人思想解放的历程。
教师活动:备考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背诵记忆,牢固必备知识。对照课程标准,梳理每课重要知识点;
2、构建知识体系,强化专题意识。按主(专)题、线索串联知识点,如以时间线索联结某一国家历史,或同一文明区域不同时期的制度演变。可绘制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建构知识脉络。
3、提升历史知识获取能力,阅读各类史料,提炼中心思想、主旨。
4、平时加强训练,可以列出答案的提纲要点,重在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知识关联的思维训练。
5、增加史学阅读,对专题论文也要有关注,熟悉学者围绕论题如何展开论证,学会批驳学者的观点,尝试使用不同的史实论证,提高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6、对社会热点话题,特别是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英雄模范、体育劳育美育等材料格外留意,尝试利用这些材料命制开放性试题。
教学反思
本课针对高考复习中高三学生在开放性试题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考开放性试题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结合典型的高考试题讲评,引导学生适应复杂历史情境,在学习与训练中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提升历史思维品质,最终指向学科素养的培育和高考应试能力的提升。本课受到了常州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薛权开老师的肯定。
本课可以进一步优化,如聚焦图表类材料的分析,增强对某一类特定题型的分析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