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价值
《窦娥冤》和《哈姆莱特》形象联读
一、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窦娥和哈姆莱特抗争行为的特点,剖析悲剧成因,从而认识悲剧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第二单元选的全是悲剧作品,从文学多样性的角度看,选点不同种类的戏剧不是更好吗?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剧中人物,看看窦娥和哈姆莱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的毁灭又能激起我们内心怎样的震荡。
问题一:两位悲剧主人公抗争的行为各有什么特点?
《窦》问题支架:
1.窦娥面对冤屈,她为什么不骂张驴儿、昏官,却骂天地?
2.既骂了天地为什么还要向天发誓愿,寄希望于天帮助她实现心愿?
《哈》问题支架:
1.哈姆莱特是不是一个薄情郎?他为什么要骂奥菲利娅?
2.为什么哈姆莱特会由复仇想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窦娥:
抗争行为主要表现在对黑暗现实的言语控诉上,而且控诉的对象是抽象化的(天地),不敢有所实指的;同时窦娥把抗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天”的身上,体现了底层人民无法通过有效的实际行动反抗不公的无奈和悲惨。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的抗争之路是孤独的,当世界上的美好之物在他面前毁灭了,究竟是承担痛苦,默然忍受更高贵还是起身反抗,直面死亡更高贵,这是一个高于复仇的问题,哈姆莱特把复仇和重整乾坤联系在一起,他不想被复仇控制,他的犹豫是因为他不确定自己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是属于新世界的,但对旧世界的痛恨和对新世界的迷惘撕扯着他,使他的抗争行动变得迟缓、犹疑。
问题二:两位主人公反抗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窦娥的善良、敢于控诉不公的勇气、坚贞的品质
哈姆莱特的善良、强烈的责任感、深刻的灵魂
问题三: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是谁毁灭的?
窦娥:社会悲剧
哈姆莱特:社会悲剧、性格悲剧
问题四:如果让窦娥和哈姆莱特重活一次,他们能否避免走向毁灭?
如果让悲剧的始作俑者放弃作恶,悲剧结局可以避免甚至改写,问题在于如何才能让始作俑者放弃作恶?悲剧主人公自身又该如何克服性格弱点,保证自己的言行选择符合避免悲剧的走向?如果时代的大背景没有变,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在那个时代被黑暗埋葬,是否又会有无数的悲剧在那片土壤中滋生?另外,只要我们对人性的恶不加遏制,任其滋生蔓延,那么黑暗的时代也就在所难免,悲剧也会一遍遍重演。
总结:悲剧的价值是什么?
悲剧揭露了人世的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崇高。 而悲剧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激发了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唤醒我们的良知,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加坚定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珍惜。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发现悲剧的价值”。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围绕“走进剧中人”这个任务,我设置了一条路径,即1.看行为特点2.评人物价值3.析悲剧成因4.思命运结局。通过分析主人公抗争行为的特点,挖掘人物身上的价值,再通过剖析主人公毁灭的原因,思考他们的命运走向,从而发现悲剧的价值,理解编者在第二单元为什么全部选择的都是悲剧作品。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作品比较感兴趣,思考力强,配合度高,因而较为顺利地达成了本节课的目标。不足之处是学生不愿意进行情境演绎,缺乏戏剧教学的生动性,可能高中的学生比较害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