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2-2023第二学期陈敏每周一课(3.3)——《鼓乐铿锵》
发布时间:2023-03-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敏

教学目标:

1. 欣赏音频、视频,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拍、念锣鼓经,学习简单的打击乐片段,感受“打溜子”的音乐特色;尝试、探究打击乐器的不同演奏技法和音色。

2. 认识民族打击乐器,知道打溜子的乐队组成及其音色,了解民间音乐中简单的音乐创作手法。

理解打溜子、绛州鼓乐及常州戴埠太平锣鼓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难点:

1. 拍、念锣鼓经,学习简单的“打溜子”片段,感受“打溜子”的音乐特色。

理解打溜子、绛州鼓乐及常州戴埠太平锣鼓的艺术价值。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 复习旧知:民族器乐的分类

2. 播放视频,设问:他演奏了哪些乐器?分别属于哪一类?

3. 简单介绍“新十番锣鼓”。

 

辨别打击乐器,分享交流。

【二】打溜子

1. 播放视频,设问:这种打击乐合奏形式共采用了哪几种乐器?你认为它常常被人们用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奏?

追问:为什么?

2. 再次播放视频,设问:乐队的“指挥”是?哪件乐器在与“指挥”对话?

3. 分别演奏大锣和小锣,提问:声音有什么区别。

4. 师生互动:

①教师演奏大锣,请学生A演奏小锣与教师对话。

  提问:问句和答句有什么关系?

  总结:上下句对偶。

②教师演奏大锣,请学生B演奏小锣与教师对话。设问:共对话了几次?

  总结:句句双。

③教师演奏大锣,请学生B演奏小锣与教师对话。设问:这三句乐句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

追问:随着乐句的缩减,音乐的情绪越来越?

  总结:螺蛳结顶。

5.声势活动:

出示锣鼓经。

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评。

 

6.播放视频,设问:增加了哪件乐器?它的演奏有何特点?

7.介绍《锦鸡出山》基本内容,播放前三个乐段音频,设问:这几件打击乐器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描绘场景的?

8.播放第四、五乐段表演视频,设问:锦鸡们在山中又经历了什么遭遇?结果如何?

 追问:怎么看出来的?

 

 

观察视频,思考问题。

 

 

区分形容大锣和小锣的音色。

 

 

 

 

在师生大锣与小锣的对话中理解民间音乐创作手法。

 

 

 

 

 

 

 

 

 

 

①女生拍手表示小锣,口读“呆”。

男生拍腿表示大锣,口读“当”。

男女二声部合作。

②教师加入钹,师生合作演奏。

观察:钹是在什么时候演奏的?

③第二排女生用空心掌表示钹,口读“七”。

师分别演奏小锣、大锣与第二排女生合作。

学生三声部合作演奏。

④分别邀请三个声部的一位同学演奏乐器,合作展示。(学生自评)

 

聆听片段,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特点。

 

观看视频,想象故事情节。说出“打溜子”的表演特点:丰富的乐器音色,生动的动作表演。

 

【三】

1. 提问:如何用一件打击乐器,如何用不同的音色来塑造音乐形象、讲述音乐故事呢?(钹、鼓)

2. 播放单人版《滚核桃》视频。

3. 介绍《滚核桃》基本内容,播放合奏视频。

4.总结两首作品,讨论:两首作品有什么共通之处?

 

学生尝试钹和鼓的不同演奏方法。

 

看视频,观察绛州鼓乐技艺高超的花样打法。

 

 

 

【四】拓展

1. 播放视频,了解常州戴埠太平锣鼓。

2. 结束语与课后探究:常州还有哪些民间器乐代表乐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