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史佳丽老师在高一(14)班开设了《孟德尔杂交实验(二)》的公开课,该课时是《人类遗传病》大单元的第4课时,意在借助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建构遗传规律的概念模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思维的目的。
科学思维是生物学课程中重要的一种思考方式,是科学知识实证性的重要体现,其培养必须基于逻辑推理。通过介绍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阐明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实验依据,据此做出的解释性假设及推测和验证的方法,以及最终的结论。该实验的核心“假说-演绎”法的各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的发展提出有效的问题。
模型建构是针对特定问题,对研究的原型问题进行客观的抽象概括,保留原型的本质属性(结构、功能、过程)以物质或思维的形式模拟原型的新客体,它能将原型进行简化和理想化。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在科学活动中常会借助三种模型:物理模型(借助实物或图片直观展示原型)、概念模型(借助图示、文字、符号的形式描述、阐明生命活动的规律和原理,将隐形知识可视显性化)、数学模型(运用数字公式、比例关系、曲线、表格、几何图等数学形式反映原型)建构来认识研究对象。本课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做了延伸,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型的显性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表现其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模型建构的思想,体验模型建构的过程,领悟模型建构的方法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