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生物>>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生物组每周一课2022.11.24(王梦琦)
发布时间:2023-01-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梦琦

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制造有机物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 科学史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展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从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绿色植物利用哪些物质和结构来吸收光能,经历怎样的过程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探索生命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来龙去脉,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与能量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基于光合作用发现史的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在教学层面思考知识的教学逻辑和本质特征,进而构建本节内容的程序性和元认知知识。 光合作用是由一系列化学反应构成的。 基于学习者的认知逻辑,设置逐层深入的问题引领: 光合作用需要哪些原料?产物有哪些? 其具体反应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教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光合作用科学史,自主分析实验过程和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易理解光合作用产物的来源,逐步构建有关原料和条件的认知网络,感受科学实验的无穷魅力,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启示

1、注重知识学习素养化 

知识学习应包括知识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促进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 学生应成为课堂主角,建立已有经验与知识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以概念和命题等表征的认知结构,并且能够按照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过程的逻辑顺序,获得可加工的程序性知识。 进而逐渐认同科学实验的持久性和不断发展性,深入理解科学本质,提高探究和思维能力,建立生命观念,提升学科素养。

2、加强知识形态逻辑化 

知识教学是实践活动的必要环节。知识应与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紧密关联,使知识教学产生意义增值。本节光合作用科学史的教学重视知识形态的逻辑化,实现了符号表征的呈现、逻辑形式的贯穿、知识意义的增值,培养学生关注知识产生的时代背景、科技发展,从而彰显知识的包容性。

QQ.jp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