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教研活动>>文章内容
地理教研组十二月份教研活动小结
发布时间:2022-12-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一、关于大单于情境教学的理论学习

20 世纪初,克伯屈对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即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有计划的组织教学活动,力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并解决问题。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莫礼生创设的“莫礼生单元教学法”盛行于美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试探、提示、自学、组织、复讲五个阶段。他认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是掌握教科书里零碎的知识,而是在完整的单元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即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单元教学前先对学生进行前测来了解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再通过单元教学进行查缺补漏以保证单元教学质量。

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强调大单元教学,他主张将现行教材加以综合整理,划分形成一个个大单元,每个大单元进行教学时,补充相关的学习内容和资料,也可以将掌握某种必要的技能作为一个大单元进行教学。大单元教学强调教材内在联系与知识的系统性,保证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

我国于 20 世纪 90 年代,涌现出大量关于单元整合、大单元教学的文章,但集中于语文和体育两个学科。

2019 年,崔允漷教授在《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将提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促使传统“单元”和“课时”教学转变为大单元教学,实际教学要了解课标、教材和学情,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魏圣梁硕士论文阐述按照传统教材的“课时”教学与大单元教学两种不同授课模式下,大单元教学对于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随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逐步进行,特别是在崔允漷教授阐述教学要从课时转换到大单元的深度教学后,大单元教学再次被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密切关注。但关于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践研究。

二、每周一课活动

2022年12月29日,刘婷婷老师在高二5班开设公开课《海气相互作用》,本节课以阿塔卡玛地区沙漠花海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在复习气候知识点的同时,设下悬念。本节课第一部分知识点为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海——气相互作用使得海洋和大气成为彼此联系的一个整体,进行着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的途径,趋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热平衡。第二部分知识点则是区域异常下产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为例,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感受知识联系。最后总结几点启示:①大陆上的气候异常,往往需要从海洋上寻找答案;②局部海区的水温异常,其影响范围可能扩展至全球;③自然界中现象往往牵一发动全身。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各个要素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注重综合思维。 

三、第七届常州市优秀教研组

    常州市第三中学地理教研组共有15名成员,这是一个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温馨、和谐、具有极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群体。

近三年来地理组教师认真研究课堂,立足课堂,多次承办常州市级教研活动,开设校级公开课60余节,校际公开课9节,区级以上公开课10节,区级以上讲座12次,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此外,组内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评优和教学竞赛活动,常州市区解题、讲题、命题比赛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9人次;基本功比赛省一等奖1人次,大市一等奖1人次,市区一等奖2人次,市区二等奖1人次,市区三等奖1人次;优质课评比市区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组内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目前教研组有市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一项,近三年发表和获奖论文近30篇。

地理教研组是一个团结之组、 活力之组、奋进之组,相信在教研组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一定能再创辉煌。

四、1月份工作提醒

1.继续开展每周一课活动,要求教学设计新颖,和大单元、版本融合、情境教学相关。

2.四校联合教研活动,组织老师磨课。

3.邀请李万龙校长到我校开展工作室活动,李丽萍开课,做好相关安排。

4.做好学期末总结。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