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 4.3海——气相互作用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图表,说出海——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运用图表,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
3、运用图表,说出拉尼娜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
4、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2015年的时候有一位游客慕名去了南美洲西部一个著名旅游地,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地区,这位游客非常兴奋的分享了自己拍摄的照片,请推断该游客在阿塔卡马地区拍摄的照片,并阐述原因?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出示荒漠、花海示意图及位置示意图,提问①荒漠和花海的主要区别?②哪幅图是游客拍摄的阿塔卡马?并说明原因? | 1、学生看图,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思考老师问题 | 1、通过荒漠和花海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发学生探索荒漠花海的兴趣。 |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课前预习内容小结】
活动一: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活动二: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1)大气的直接和根本热源分别是什么?
(2)如果太阳直射的是海面,哪个辐射变了?
(3)海-气间怎样实现热量交换的?
1、水分交换:
2、热量交换:
设计意图:海—气相互间的水热交换这部分内容较容易理解,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堂案例活动分析,自主得出结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球水热交换,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探究一】海——气相互作用与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材料: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均有分布,其中欧洲分布面积最大。
(1)利用所学知识,简述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怎样的?
(2)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过程是怎样体现海—气相互作用的?
(3)从全球尺度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出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指引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2、结合课前预习内容,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怎样体现海—气相互作用? 3、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和大洋环流示意图,提示学生分析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的关系。 4、出示课堂检验一的相关例题,指引学生理解温度与海—气相互作用活跃度的关系。 | 1、学生看图,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欧洲西部气候类型的成因 2、学生代表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过程。 3、学生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为例,从全球尺度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学生完成课堂检验一的相关例题。 | 1、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为前面刚学习内容,学生对该气候的成因较为熟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的成就感。 2、考察学生对预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结,从全球尺度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通过课堂检验一,检验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的掌握程度,利用习题点睛,加深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活跃度的掌握。并利用例题的结论为拓展新知识(厄尔尼诺现象)做好铺垫。 |
点睛:一般而言,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降水越多。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出示沃克环流相关材料及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沃克环流的方向、产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影响 2、出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提示学生利用沃克环流的分析方法来推测厄尔尼诺产生的可能原因? 3、设计连线题,引导学生思考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影响之间的联系 4、阿塔卡马的花海成因? |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画出沃克环流,和分析沃克环流的影响。 2、结合秘鲁寒流的成因,分析沃克环流产生的原因。 3、利用沃克环流形成的原理,分析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4、完成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影响的相关连线题 5、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阿塔卡马花海的成因,为导入环节中的疑问解惑。 | 1、沃克环流本质为热力环流,根据冷热不均画风向、判影响,结合秘鲁寒流的形成推沃克环流的成因是为了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2、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分析方法的实例的应用,在课堂上利用连线题,让学生理解掌握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整个过程及影响。拉尼娜现象则放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
【探究二】沃克环流及影响
材料: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西高东低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1)根据所学知识,相对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而言,东部海水温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画在教材P75图4.18中)
(3)沃克环流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
【探究三】厄尔尼诺现象及影响
材料:大约在200多年前,生活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海岸的渔民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每隔几年,靠近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的表层海水温度会明显升高,沿海的鱼群会神秘消失,海鸟也会大量死亡。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方暴雨洪涝、高温干旱、森林大火、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它与圣诞节联系起来,称其为“圣婴”,西班牙语为el nino,汉语音译则为“厄尔尼诺”。下图为教材P74 图4.17
(1)结合教材内容,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3)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联?(请用箭头将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连接起来)
(4)阿塔卡马的花海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四】拉尼娜现象及影响(可课后完成)
材料: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1)结合所学知识,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2)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联?
【课堂小结与板书】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水分交换
2、热量交换
3、海——气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1、沃克环流及影响
2、厄尔尼诺现象及影响
3、拉尼娜现象及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阿塔卡玛地区沙漠花海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在复习气候知识点的同时,设下悬念。本节课第一部分知识点为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海——气相互作用使得海洋和大气成为彼此联系的一个整体,进行着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的途径,趋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热平衡。第二部分知识点则是区域异常下产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为例,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感受知识联系。最后总结几点启示:①大陆上的气候异常,往往需要从海洋上寻找答案;②局部海区的水温异常,其影响范围可能扩展至全球;③自然界中现象往往牵一发动全身。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各个要素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注重综合思维。
几点反思:①在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不够,未能深挖出学生的潜力。②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够精,未能体现难度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