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发展理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相信党和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2.分析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要求,了解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新发展理念。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讨论中多方面分析问题。
二、核心素养
1.理解和认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解和认同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新发展理念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2.明确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和重要意义,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
3.联系自身实际认识经济生活中的新发展理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第三课第一框,是我国经济发展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它与之后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理念往往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这种新矛盾,就必须有新理念的指引,我们本节课就要学习——新发展理念。
从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窗口城市——深圳入手,来看一看深圳的发展历程。
教师提问:通过观看这个视频,同学们是否能发现80、90年代的深圳主要发展哪些行业、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组装电话机、电风扇、代销交换机,总之技术要求低、科技含量低。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深圳的发展从曾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如今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由低到高,到底是什么推动着深圳从曾经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呢?
学生回答:创新!
教师提问:请同学用分别站在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角度五分钟的时间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科技创新有什么意义。
【活动一:小组讨论】
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可以增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利润,再将利润投入科技创新中,不断循环,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对于国家,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共同造就我们中国整体科技实力提升,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对于个人,我们可以享受到越来越高质量的产品,不断便利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移动支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高铁、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吃到天下各地的美食、看到中外各国的风景,这些都是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
同时,企业、国家、个人也有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的科技创新为国家的科技实力的提高添砖加瓦,也为个人提供了质量更好、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也有个别人投身于科技创新,同样为企业、国家的发展注入活力。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并且它们彼此联系。
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接下来的这些内容属于科技创新吗?
“深圳不断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审批制度等,更好地推动深圳发展”“从春天奏响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的优美旋律,到冬日里的“创意十二月”,贯穿全年的文化活动,让市民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品牌活动中流连忘返。”
学生回答:不是科技创新,是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教师总结:所以说,创新中不仅有科技创新,更包含着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等,它们共同推动着深圳的发展,是深圳发展的动力,创新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我们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
在前面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今天的深圳,已经越来越与国际世界接轨,深圳不仅是中国的深圳,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的深圳,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深圳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注入深圳的发展当中。
材料展示:“目前全球超160个国家(地区)在深圳设立外资企业,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深投资,深圳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超10万个,仅2021年,深圳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60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100亿美元”。
教师提问:深圳在开放发展过程中积极开辟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合理利用这两种资源。“开放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面对着挑战和风险。在入世的二十多年间,深圳的企业遭遇到不少的贸易摩擦事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深圳还是否应该继续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
学生回答:应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带来落后。
教师总结:我们必须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了解、学习世贸组织的规则,深圳就设立了“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专门研究世贸组织的规则,让更多的企业在进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尽量减少贸易摩擦。在开放过程中要奉行互利共赢的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体。
教师提问:大家对于深圳的印象除了“经济特区”“高科技创新”之外,还有别的了解吗?材料展示:深圳还被称为“千园之城”,截至2022年上半年,深圳市公园总数达到1238个,公园总面积占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一,是“公园里的城市”。也就是说,只要在深圳走五步,就有一步踏进公园里。
【活动二:辨析】有人认为,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打造“千园之城”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学生讨论】
就如今的现状而言,我们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的也不只是经济发展的数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生活”;并且生态和经济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发展生态的同时经济也在发展,所以不是资源浪费。
教师总结:曾经的深圳在发展过程中过分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付出的代价便是环境,深圳也成为了全国受酸雨灾害、空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是你,你愿意居住在这样的深圳吗?
学生回答:不愿意。
教师总结:如今的我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我们渴望着抬头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低头能看到翠绿的草地。越来越多的人民希望能够在快节奏的深圳能够有慢节奏的生活,自己闲暇之余有可以休闲的场所,而深圳,也在着力为企业、市民提供宜居宜业宜行的良好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生态保护越来越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越来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除了“千园之城”之外,深圳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先行是什么意思?就是率先行走,示范呢?示范就是自己发展的好,要做好表率。
众人拾柴火焰高,深圳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发展,而是在互联互通中与其他城市共同发展。
材料展示:深圳等九个广东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构建了9+2城市群,就是“粤港澳大湾区”。
教师总结:各城市之间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产业,又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积极进行产业分工合作、人才协同发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区域内各城市齐头并进,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便是——协调发展。
我们发展是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材料展示:深圳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扶贫,深圳对口帮扶包括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广东省内全面对口帮扶三大领域,先后与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9个县(区)开展帮扶合作。截至2020年,深圳对口帮扶地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4.01万,已帮助194.3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率约95%。
教师总结:发展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同享有,这就是共享发展,解决的就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从深圳到中国,归根结底,我们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我们党从诞生起经历了二十八年的斗争打下江山,又经过了七十三年守住江山,什么是江山?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守的就是人民的心。我们的发展的一切,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如今,我们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如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以“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篇章”为主题,看一看我们常州是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坚持新发展理念的。
反思:本节课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入手,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矛盾),要解决这个新矛盾,就要运用新理念,引入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窗口城市——深圳发展的四十年,来讲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而一切的发展为了谁,都是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评课:
温惠红:授课的逻辑对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很重要,所以要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适当设问。本节课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张珩:本节课呈现出教师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与学生互动良好,同时可以联系二十大的内容让本节课更加充实。
章志豪:本节课将书本知识的内容重构,不拘泥于书本,让我受到了很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