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政治>>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每周一课(刘鹏)2022.11.22组内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2-12-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卢艳伟

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批判继承,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推动其发展。

3.树立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

1.探究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成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

2.理解如何正确学习、研究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

课时

1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总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多少?

暖场视频:中华文化1分57秒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二十大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观看视频

了解议题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授课

子议题一: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

口头提问:认识的来源有几个?是什么?

展示两则材料:

问题1 :布置学生试着总结:影响智慧化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其他的因素还有哪些?

材料1: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番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转》、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材料2: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问题2: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包容性的内涵: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b.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集体回答

小组讨论

 

 

 

 

 

观点表达

 

 

 

 

 

 

探究“影响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理解影响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文化文化的包容性。

子议题二:如何学习、研究、应用中华传统文化?

视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以《24孝图》为例

      《郭巨埋儿奉母》故事梗概介绍

问题1:郭巨这种“孝”行,值得推广和传承吗?为什么?

结论: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问题2:在继承郭巨“孝”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

       际,你认为新时代,如何做一个孝顺的人?

结论: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问题3:我们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归纳、总结:如何学习、研究、应用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讨论并个别回答

 

列举古今中外文化交流、文化交融事例

 

 

 

明确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

 

理解改造传统文化与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关系及目的。

 

 


子议题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当代价值?


视频:《中国文化那些事儿》

活动:归纳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展示:四则材料,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未来。所以,毛主席早就告诫我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对这部分文化进行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稿中经常引经据典。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治国理政中大有可为,有助于提高我们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等思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更被誉为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试着归纳

 

 

小组讨论

 

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包容性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坚定文化自信。

结课

结语: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而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朱熹在《劝学诗》中的“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板书设计

7.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正确学习、研究、运用中华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总结

本节课以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为落脚点,进行大单元教学,同时运用了议题式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进行再整合,按照“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逻辑线,由三个子议题为载体,层层推进,借助视频、故事、习近平讲话、二十大报告等多种形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思考,在思辨和争辩中感悟、体会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

第一,采用议题式教学知识点引导和学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第二,情境设置与知识点高度契合教学实效性强

第三,在教学设计中细究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还需要学生活动的设计。引导及评价方面精雕细琢。

评课反馈

李伟文:采用大单元教学,对教材逻辑顺序进行再构架,教学效果好。议题设置的深度可以进行再挖掘,深度可以进一步延展。

杨春玉:整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层层推进,知识习得性强,但是核心素养达成方面力度不够。

陈兴兰:采用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师生关系融洽。

朱丽娟:议学问题设计思路清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议学过程不够充分和深入。

王思:教学环节流畅完整,但学生活动偏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