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王雪纯
学习目标:
1.鉴赏《故都的秋》中的写景段落,理解故都之秋“清、净、悲凉”的特点。
2.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活动一:解读题目
思考:为什么是“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北京的秋”?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活动二:赏秋
自由阅读写景段落,小组讨论,选择让你感触最深的写景语句,品味鉴赏。
(注意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和心境)
活动三:画秋
学习本文写景手法,请你以“秋”为主题,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要求:
(1)凸显所选秋景特点。
(2)恰当使用手法(动静、感官、对比、白描……)
(3)景物中包含你对秋天的感受和感情。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文中的景物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他以最能表现“清、静、悲凉”特点的景物和心理状态的词语,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欣赏之情
课后思考:
问题1: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问题2:阅读第12段,思考:这段议论有无必要?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夹杂少量议论。在理解这篇散文上,学生可以读出其中“清、净、悲凉”的感觉,但无法把这种感觉落到实处,化为文字表达出来,此外,对作者为何以悲凉为美,对细微处的把握还有欠缺之处,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放在情景交融这一主线上,通过“解题”“赏秋”“画秋”三个方面,先从题目“故都”入手,其次,让学生去寻找有感悟的词句,进行分享,分享结束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无法深入解读的部分,最后,学生模仿《故都的秋》情景交融的写法,分享自己心中所感的秋天,希望可以借此培养学生对细微之处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