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明确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发展历程。
2.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图表材料,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3.唯物史观: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认识19世纪中期中外历史发展走向,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客观评价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家国情怀: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认识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感悟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以及仁人志士要求向西方学习以自强的爱国情怀,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新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与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四、学情分析
鉴于初中历史教材中已有两课介绍了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课着重讲述了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略去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进程,着重分析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以“开眼看世界”这一子目为着力点,不仅突出当时先进中国人的反思,也兼看当时中国各阶层对鸦片战争的反应,既在内容上与初中历史教材相衔接,又在深度上超出了初中教材,体现出层次感,使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一段历史时能够得到新的收获。
五、教学设计
主题:困局·战局·变局——两次鸦片战争
以世界局势为主线,关注中国近百年在世界局势中的变化,通过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鸦片战争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正确看待近代中国国情,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个人奋进是民族振兴的基础,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新课导入
马嘎尔尼使华片段视频导入,引出礼仪之争背后的中外差距。
(二)新课讲授
教学过程 | |||
主题一:困局:东西碰撞中的差异 问题情境1:依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 |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分析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 1.分析和解读文字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提取有效信息是重要的历史学科能力,通过材料解析学生可以初步建构中西方文明的差异与鸦片战争爆发之间的关联。 |
问题情境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 教师提供文字和图片材料,围绕问题情境研讨、探究清政府的外交心态和心理因素等问题。 | 1.学生阅读教材和课件上的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2.依据材料进行合理历史想象;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 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史料研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据此培养自己对鸦片战争根本起因的了解,准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
问题情境3分析清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的态度 | 提供几则文字、图片材料,围绕问题情境研讨、探究清政府的外交心态和心理因素等问题,从而得出应该树立文化自信。 | 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清政府当时处理外交关系的原则和政策。 | 历史解释是基本的学科素养,通过利用情境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佐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
问题情境4分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危害 | 教师展示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对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1.学生可以通过分组相互讨论的方式,来组织答案 2.务必全面深刻的认识到条约的危害 | 借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解读不平等条约,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准确把握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力量 |
问题情境5: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 | 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冲击,坚守天朝体制、抱守天朝观念是清政府所谓的文化自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 | 1.学生联系实际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深度思考清政府的落后性 2.让学生萌发先进的事物必将冲击落后的事物,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 提升公民素养是历史学科重要的社会功能。让学生有辨证客观的思维,树立借鉴先进制度,增强本国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
主题二:战局:中英对决中的较量 问题情境1:对条约内容再认识 | 教师以大屏幕提供几则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情境研讨、探究鸦片战争期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领事裁判权、公使进京等内容的再认识。 | 借助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再认识 | 借助史料,对条约内容、鸦片战争意义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进行公民教育,增进国际理解与家国情怀。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
问题情境2: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制度自信?如何才能做到制度自信? | 清政府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在制度上故步自封,教师以大屏幕提供几则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情境进行研讨、探究,增进对制度自信的理解。 |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 |
主题3 变局:华夷之辨间的转型探讨各阶层对鸦片战争的反应 | 对教材上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图片文字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出鸦片战争对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所带来的思想冲击。 | 通过分析有关史实,归纳对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带来怎样的影响。 | 让学生在分析提炼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努力的赞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
(三)课程小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回答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最有力的回答。第一,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从历史到现实,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怕困难,善于学习的民族。第二,让学生感悟到不断学习,善于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感受先进中国人的优秀品质,进一步突出公民教育,形成科学的民族意识,增进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具备真正的国际理解与国际视野,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课后作业
结合本课内容,以“鸦片战争的再思考”自选角度,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推动学生的史学素养、公民素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有理想有抱负的家国情怀。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反思
在《两次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最高的追求,因此,我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过程、结果等具体史实进行简单处理,而把教学重心放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上。在重难点问题的教学中,通过新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情景问题的设置,激起他们思考的兴趣。再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共同参与的能力。这些方面都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对教师是不小的挑战,教材内容如何整合,难度如何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概念讲到什么分寸,本课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如何发挥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作为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等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另外,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学生互动这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可以通过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进行铺垫。如在关于《海国图志》的设计上,通过中日对其态度的对比,先分析从国家的角度如何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再通过前面所学先进知识分子对于世界变局的反应,从国家到群体再到个人,逐层铺垫出个人该怎么做,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又该如何做。
另外,在内容的处理上,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还需要做深度的探索。本课的重点虽然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影响,但是影响需要对比,即从原因中进行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变化。通过这种前后的对比,能够在对比中进一步深化认识。
一个有信心有追求有信仰的民族,必然能够让沉沦变成民族复兴的力量。我在对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进行解释以外,还就中国史分期、近代史研究范式、历史人物评价等学术动态和学法指导的问题,吸收专家的学术成果,以求通过史料研读、古今联系、时空纵横等方法,引领学生史料实证,通过历史理解培养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逐渐具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