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形成过程。
二、河谷的演变
【学生活动一】河流侵蚀作用的不同类型
1.实验材料:一定长度的土堆、砂土、一面小旗、水
2.实验步骤:
(1)铺满一定厚度、粗细不均的砂土,将一面小红旗插在接近顶端的砂土中;
(2)对着距离小旗一小段距离的砂土处浇注水流,观察经过流水冲刷后河流在深度、宽度、长度上发生的变化。
(3)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尽管流水开始冲刷砂土的位置距离小红旗有一段距离,但是最后小红旗周围的砂土也松了,小红旗倒了,说明河流会向______方向侵蚀,使河流______。
②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水冲刷,可以看到底部,说明在河流上游主要有______的侵蚀,使河流______。
③河流变宽了,说明存在向______的侵蚀。
总结1: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
作用形式 | 对河流的影响 |
使河流变 | |
使河流变 | |
使河流变 |
【学生活动二】河流中下游的侵蚀类型
1.实验材料:一定长度的模拟河道、砂土、两面小旗、水
2.实验步骤:
(1)铺满一定厚度、粗细不均的砂土,将一面小红旗分别插在接近河流凹岸和凸岸砂土中;
(2)对着距离小旗一小段距离的砂土处浇注水流,观察经过流水冲刷后河流小红旗发生的变化。
(3)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尽管流水开始冲刷砂土的位置距离小红旗有一段距离,但是最后凹岸小红旗倒了,说明河流______岸流速快,向______岸侵蚀;______岸流速慢,______岸堆积。
【学生活动三】长江上中下游,河谷的横剖面是如何变化的?请画出变化的过程,并指出河谷变化的原因?
(1)初期:河流落差 ,流速 ,侵蚀作用以向___和向_____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 和_______,横剖面成______型。
(2)中期:河流落差变 ,河流向 的侵蚀作用减弱,向_________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在 岸侵蚀,在___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
(3)成熟期: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的 型。
三、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 位置 | 形成 |
冲积扇平原 | 河流 | 由 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 |
河漫滩平原 | 河流中下游 | 由多个被废弃的 连接而成 |
三角洲平原 | 河流 | 泥沙堆积而成,面积广大 |
【牛刀小试】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乙地貌为( )
A.冲积扇 B.河口三角洲 C.河曲和牛轭湖 D.海岸堆积地貌
4.甲地貌( )
A.主要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 B.形态似“V”形 C.常出现在河流的出山口处 D.沉积物颗粒均匀
四、知识总结
上游(初期) | 中游(中期) | 下游(成熟期) | |
侵蚀方式 | |||
侵蚀地貌(河谷形态) | |||
堆积地貌 |
五、教学评价
李万龙校长:虽然直播技术出现了故障和人为干扰,但仍能临危不乱,把控全局,并通过设计学生实验和平板拍照功能及时获取和反馈学生学习信息,起到了提高地理实践力的作用。但应该注意从课堂设计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常州的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并以学定教,突出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进课堂。
顾松明教研员:地理实验能够很好体现地理实践力,但是应该注意把学生的动手操作视频加进去,还应该注意平板和希沃的使用,此外还要杜绝口水话的表达和教姿教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