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8全国二卷作文讲评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思辨性表达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妍

一、复习目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高考考查内容包括“思维认知能力”,考查要求之一为创新性,因此在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本质,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

2018全国2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分析作文材料,填写如下表格:


观点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
英美军方

沃德


2.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沃德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审题立意


(二)课上进行观点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教师总结:本篇材料的立意+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的方法

叙事类作文材料需要对材料中的人物的行为、思想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思考原因、探究本质。

贴着材料走;整体、综合立意;多走一步,学会追问


四.教学反思

    本次作文教学选择了2018全国二卷的作文材料,一来此则材料为叙事类材料作文,与前一阶段学生所训练的概念类材料不同。二来具有很强的思维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当下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高考却越来越注重思维品质的考查,作文教学则是思维能力考查的重中之重。

    通过查阅资料,本则材料的最佳立意为“幸存者偏差”,从当年的阅卷反馈来看,极少数考生能知道此概念;从班级同学的预习情况来看,也没有同学在自己的作业中提及此词。因此,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那么作文的教学就不应该集中在推导出这个概念,或者让学生接受这个概念,而是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先发现自己观点的问题继而发现此概念背后的思维方式。

    课堂上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渐思考清楚多与少、一架飞机的部分与整体、幸存飞机和所有战机这几组对象的区别,从而找到了双方观点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调查对象的不同,得出沃德是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课堂上也有遗憾的地方,在引导学生再从整体思考到局部的这个过程,完成的不是太好,第一,学生不能清晰的说出此局部和上一个局部的区别,第二,由于时间关系,在这一部分我还是占据了主动性,没办法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在最后结尾得时候很仓促。

  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可能通过这一节课的交流,学生或许只是对这则材料的理解有了一点感觉,但我想这也是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一点启发,主动思考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和漏洞。但是令我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在已经通过课前作业整合学生想法的情况下,当学生观点还是很多,那么教师如何去把控课堂时间,如何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进行交流,但又能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我想我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